![]() |
|
![]() |
||
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整合視聽產業鏈,只存在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樂視擾亂了傳統彩電企業的神經。樂視網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新商業模式的確衝擊了傳統彩電企業舊有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傳統彩電企業也迎接了又一個黃金周期。今年第一季度,創維、TCL、海信的國內市場銷售都增長了40%以上;創維數碼的股價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實現了翻番,對其拉動作用最大的就是節能惠民政策和智能雲電視等高端產品銷售佔比的大幅提昇。
電視領域一直是傳統家電企業的天下。不過,一些企業的固步自封致使自己從盈利走向虧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系家電企業。曾經,日系彩電企業憑借出色的畫質表現虜獲了觀眾的芳心,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日系彩電企業沒有抓住機遇,逐漸被市場遺忘,三星、LG、創維、TCL等中韓家電企業卻成功地借道智能獲得了成功。
互聯網和電視相遇後,電視開始變得智能。但是同樣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對人們的吸引力變大,看電視的人開始變少。當傳統彩電企業發誓要把觀眾拉回電視機面前的時候,來自IT和互聯網行業的很多巨頭也嘗試進入電視領域淘金,電視行業一下變得熱鬧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電視行業是個利潤率很低的終端產業。在中國市場,幾家本土品牌一直在微利的藍海中搏殺。如今,樂視希望制造一個顛覆“傳統電視”的輿論氛圍,而實際上過去的很多年中,不斷有企業聲稱要顛覆傳統電視市場格局,到現在也沒見格局被顛覆。
在和《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常務副總編李強強的對話中,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坦言視聽產業鏈太長,沒有誰能夠整合產業鏈,只存在產品、商業模式創新。“我認為樂視模式是積極的,樂視CEO賈躍亭的勇氣和創新精神值得敬佩,這也給傳統彩電企業帶來巨大壓力,所以我們要讓智能電視做到更好地人機交互。在互聯網變革下,傳統產業的壓力和機遇並存。”
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並存
李強強:電視機產業一直是民族產業的驕傲,其搶佔了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但是最近幾年,家電企業,尤其是黑電企業的盈利越來越吃力,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楊東文:事實上,中國制造業普遍都面臨利潤變薄、生存困難的窘境,不單是彩電行業,也包括其他行業。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是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了。以出口為例,全球所有主流貨幣都在貶值,日元貶值達到了30%,唯獨人民幣在昇值,出口生意很難做。同時,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導致國外相關政府機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包括光伏雙反、電信雙反。
除此之外,在國內,制造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也非常不好,主要表現在與制造業相關聯的成本上昇幅度過大,稅收、費用負擔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了。當然也有企業自身原因,沒有及時轉型昇級等。
李強強:你認為主要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
楊東文:當然也有行業的原因,比如說技術進步與否、經營質量好壞、過度競爭等方面。從全球來講,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比較低,彩電只有三四個利潤點。彩電行業總體上比其他行業要好一些,因為去年彩電行業在賺錢,並沒有虧本。
李強強:電視機產業現在有兩種發展思路,一種是做加法,認為電視是未來的家庭娛樂中心,很多功能會集成到電視機中;另一種是做減法,電視機功能將回歸顯示終端本身,你怎麼判斷未來的趨勢?
楊東文:我認為這個趨勢取決於技術,這是融合和分化的問題。一個叫增量市場(融合),增量市場基本上是采用漢堡包方式,把所有功能都集合在一起。另一個叫存量市場(分化),電視只是顯示功能,機頂盒滿足的就是存量市場。兩種思路都是發展方向,並且形成兩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它們之間並不衝突。
李強強:OTT模式對於傳統家電制造業以及創維來說是挑戰還是機遇?
楊東文:我認為OTT模式給創維帶來了機遇,它解決的也是存量市場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創維在做整機(增量市場)的同時,也做機頂盒(存量市場)。
去年,創維各種各樣的盒子銷售達到1700萬臺,出口1000萬臺,國內銷售700萬臺。在國內市場,80%是有線電視機頂盒,其他20%中,有衛星、一小部分IPTV以及OTT機頂盒。在國外市場,有線機頂盒佔主流,佔比沒有國內那麼大,有線機頂盒佔比大約40%,但是各個海外市場情況都不同。
李強強:機頂盒行業競爭相當激烈,市場參與者眾多,創維的優勢在哪裡?
楊東文:他們是後起之秀,我們是先行者,目前處於同一平臺競爭的態勢,沒有哪一家領先很多。創維的優勢是硬件制造、銷售網絡、售後維修和服務。我們需要和互聯網公司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比如百視通(600637,股吧)的小紅機頂盒就是交給我們做硬件,他們沒有自己的工廠。至於互聯網內容商涉足機頂盒,目前的盈利模式不是很清晰。我們先把硬件做好,以後可能也在內容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