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施行了一年的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將在月底結束,各家電賣場的消費熱情也自“五一”以來被持續引爆。在這場消費高峰期中,智能家電尤其是智能電視和智能空調成為絕對主角,銷售業績蔚為可觀。
其實早在年初,就有行業報告預測,2013年將是中國智能家電的爆發年。
事實也的確如此,近期國內外家電廠商如長虹、海信等紛紛發力智能家電,就是很好的證明。但產品的推廣並不等於主動權的掌握,中國的家電產業能否在智能時代把握話語權,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親民的智能家電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我們店裡銷售的彩電幾乎全都貼上了智能的標簽。”大中電器傳統家電部主任郭偉向記者笑言,正如智能手機已經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大眾消費者的生活一樣,智能家電現今也不再只是商家炒作的概念。
“並且,跟以往一種新產品形態的出現往往價格居高不下,智能家電產品在功能上更加完善,但是在價格上也格外親民。”郭偉表示。
的確,記者在大中電器店及物美大賣場京良路店看到,定價在三四千元的智能彩電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海信、康佳、創維等這些消費者所熟知的品牌。而來往在家電城選擇電視的消費者也向記者坦言,沒有提價的智能產品讓消費者從心理上很容易接受。
“據我們向各大電視生產廠商了解,智能電視將成為未來電視產業的主流,以往常規的電視將不再生產。”郭偉告訴記者,目前智能家電還處於更新換代期,而未來兩三年後,智能家電如智能電視、空調等將會成為此類家電產品的標配。
之所以如此斷言,是因為未來家電產品的主流消費者將會是年輕群體。
“家電和手機相比,在潮流上講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因為消費者不會像更換手機一樣去頻繁更換家電產品,尤其是在這幾年各項政策補貼的情況下,家電產品的市場早已經飽和。而要繼續撬動這個市場的消費潛力,年輕人群毫無疑問將會成為主流群體,這也正是智能電視等這些新概念產品入市即暢銷的根本原因。”郭偉直言。
而實際上,智能家電之所以能夠受到消費者青睞,價格親民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功能多樣化纔是智能家電產品的生存王道。
據郭偉介紹,作為智能電視的重要宣傳功能,通過電視實現玩游戲、看網頁、人機互動等功能已經不再是空談。並且,不少智能電視生產廠商比如康佳等表示,其公司生產的智能電視產品在聯通3G網絡後,可免費為消費者提供3D片源。
“對於喜歡家庭大片並追求新潮和時尚的年輕人群來講,智能電視的這些功能的確越來越符合其消費需求。因此,斷言智能家電將引領行業發展的預測並不過分。”郭偉說。
缺“心”的智能化
就在我們為智能家電的逐漸普及津津樂道的時候,行業專家的懮慮又不得不喚醒業內人士家電智能化的反思。
“其實,目前國內家電企業在智能化時代面臨巨大的戰略危機。”家電產業問題專家羅清啟懮慮地向記者表示。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跟傳統家電相比,智能家電之所以能夠實現人機的互相交流,其中兩大部件必不可少,一是處理芯片,這是智能家電的大腦,二是軟件,這是智能家電的操作界面。而目前的狀況是,國內家電企業90%的處理芯片需要進口,操作系統也幾乎都是選用的安卓免費資源。
在羅清啟看來,在芯片和操作系統不能自主研發的背景下,企業即使推出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仍然掌控不了產品定義權和產業話語權,始終處於產業的最末端,即使進入了智能時代,那也是穿著智能外衣的打工仔。
羅清啟強調,芯片是國家的“工業糧食”,而我國每年要花費超出進口石油的資金來進口芯片,進口率高達90%以上,這讓我們的工業成為缺心的工業,行業不能不在這種現狀下反思自己該如何轉型昇級。
實際上,仔細梳理中國家電業30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平推式發展”的模式給我們帶來的產業紅利已經消失,這也正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因為,這種發展模式,讓中國家電企業繞開了產業的戰略制高點,如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只是在開闊地帶高速推進,如整機的加工與組裝。這種模式單純追求速度及廉價資源,其最終結果,是導致了中國的家電產業缺少紮實的創新與上游產業鏈的布局能力。
“在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剛投入市場的時候,海信有一款產品讓我印象深刻。這款售價在8000餘元的平板電視,采用的LG屏幕的售價就有7000元。顯而易見,加價1000餘元的整機生產和銷售對海信而言,利潤寥寥無幾。而對於既能生產屏幕,又能生產整機的LG公司而言,其產品的競爭力和利潤空間,肯定是海信公司所不能比擬的。”郭偉說,在他的員工向顧客推銷某款電視采用了夏普、LG等屏幕以表明機器的性能良好時,他常常有些心酸地反問自己,這些核心部件為什麼不是出自中國企業之手?
“立體化”發展突圍
“在智能時代,誰擁有關鍵核心部件,誰就更具有競爭優勢。對家電產業而言,表面上是智能家電產品在較量,本質上卻是背後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在競爭,企業如果主導不了這兩大部件,再大的制造規模也是一堆一吹即倒的積木。”羅清啟認為,目前智能家電產業的現狀,也為中國家電產業的智能昇級提供了壓力和機遇。
“雖然近期是智能家電銷售的小高峰,這可能是受節能補貼政策將於月底結束的影響。但比較而言,家電市場這兩年銷售的狀況很不樂觀。商場飽和、產品過剩,也已經成為業內共識。我們認為,在生產企業不用為批量組裝生產加班加點的時期,完全可以用心於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致力於立體化發展模式的轉型昇級,從而為自己的產品在未來提昇競爭力做好准備。”郭偉向記者建議。
“目前,國內家電產業的智能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芯片和操作系統方面的隱懮還不很明顯。但一直以來,缺乏自主核心部件研發生產而導致的中國家電企業處於產業鏈利潤低端的現狀,則時刻在給我們警示。”郭偉認為,隨著智能家電市場的成熟,海外廠商很可能會推出一些制約國內廠商的條款,到那時候,國內家電業如果不能從核心部件方面取得質的突破,或許會受制於這些海外巨頭。
羅清啟也表示,企業應該什麼關鍵做什麼,而不應該是什麼輕松做什麼。因為,企業的真正競爭力不在於量的積累,而在於產業戰略結構的突破。
“目前,對於我國的家電企業而言,如何通過一套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芯片、操作系統、核心部件、整機制造等核心業務是當務之急。因為,真正令競爭對手害怕的不是一兩個產品研發的成功,而是具有了一套自我繁衍的生態體系。”最後,羅清啟強調。
消費者在某家電賣場體驗智能家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