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宣布了和富士康達成戰略合作後,樂視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中涉足電視機硬件的先行者。由於在智能電視這一新興領域中還沒有出現明確的商業成功的案例,因此業界對其效果還多持觀望態度。
然而,逐漸清晰的商業模式和電視領域中蘊含的巨大入口意義,讓國內許多互聯網公司蠢蠢欲動。
軟硬兼顧
“互聯網將給電視產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比爾·蓋茨在2007年所做的預言正在逐步走向現實。
盡管微軟本身並沒有如比爾·蓋茨預言般涉足到電視硬件領域,但苹果電視的研發也從側面驗證了這一觀點的主流性。而在中國市場,互聯網企業做電視顯然已經成為大趨勢,許多互聯網企業身先士卒。
從盛大到優朋普樂到小米再到樂視……一系列互聯網公司關於機頂盒的探索,在硬件成本、政策壁壘、互聯網營銷等方面已經在業界形成了初步的結論。目前,已經基本打通政策壁壘的樂視網宣布與富士康科技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直接做硬件生產電視,這對業內來說,則又是一個需要觀望的大膽的探索。
作為互聯網公司,其涉足電視與傳統電視公司的最大不同就是互聯網思維,也就是軟硬件相結合的方式。在這一方面,苹果是這個模式的最佳參考。
“每個熱愛軟件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硬件系統。”曾任苹果公司院士的阿倫凱說過。從音樂到應用,用戶在購買了苹果硬件之後,還需要通過iTunes獲取付費或免費內容,生態鏈完整封閉。
而此次樂視公司推出智能電視則與上述模式有很多相似之處。
“樂視自主建立產業鏈布局,打破傳統電視硬件制造與銷售的單一模式。”樂視方面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樂視是集合了開放雲平臺、提供內容和硬件以及智能系統的終端、建立基於大屏的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全價值鏈模式。”
傳統電視機廠商的盈利模式單一,僅憑硬件銷售。而互聯網企業制作電視則有著帶有更多互聯網屬性的盈利模式。以樂視為例,其有著“硬件收入+內容收入+應用分成+終端廣告”四重收入來源。
軟件方面多重的可持續的收入可以讓硬件價格相對壓縮。在此方面亞馬遜[微博]Kindle是一個好的參照。
與苹果產品不同,Kindle閱讀器硬件向來都以低價格出售,就連亞馬遜CEO貝索斯自己都承認,Kindle是在按成本價銷售。然而,“低價擁有硬件”這件事很顯然地促進消費者購買在線內容,貝索斯稱,人們在購買Kindle後閱讀量是購買前的4倍。
互聯網企業做硬件的商業思路大方向幾乎都是一致的。
但對於並不擅長做硬件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終端的用戶體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消費者是否會為內容持續埋單。這也就是為何樂視選擇了富士康作為電視和機頂盒的制造工廠,並且在合作協議中設定了排他性——富士康不再為其他的互聯網企業進行相關終端制造。
“樂視和富士康的合作,其一,富士康有豐富的3C代工經驗,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其二,富士康的集中采購,能夠降低硬件的成本;其三,富士康的生產能力強,滿足樂視的產能需求。”互聯網評論人王鵬輝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針對互聯網公司涉足電視領域,傳統電視廠商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企業的加入,也許能讓電視行業重回朝陽產業,讓市場變得更加活躍。電視行業空間很大,大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有了互聯網企業的參與,競爭更加有趣了。”
懸而未決
盡管互聯網公司在涉足電視領域時可以梳理出較為清晰的商業模式,但與電視機頂盒所面臨的問題類似,互聯網公司做電視同樣面臨政策和渠道兩方面問題。
政策問題主要是基於廣電總局頒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而產生的,不管是做機頂盒還是包含了內容的智能電視,只能選擇連接廣電總局批准的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機構設立的合法內容服務平臺。目前通過廣電總局驗收的平臺只有7家。
由於互聯網公司涉足電視的重要模式是要軟硬件的結合,因此內容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政策壁壘使得許多互聯網公司無法邁出第一步。
如果將條件限定為拿到牌照的企業,如樂視,其接下來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渠道。
“最終決定成敗的是渠道和市場,即使符合政策,不被市場所接受,美夢還是無法成真的。”互聯網評論人易方寒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由於積累和經驗,因此,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產品最終的渠道和銷售就成為很重要的問題,這一問題同樣存在於涉足智能電視的傳統家電企業。
當然,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其操作更為嫻熟的渠道即互聯網渠道,這是區別於傳統電視渠道的一點,以樂視為例,其也稱,未來營銷將注重網絡銷售方式。樂視方面表示,電視行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大電視廣告+大賣場覆蓋+大規模促銷”的做法是低效的,要創建互聯網營銷新模式——“EPR宣傳+SEM精准推廣+SNS社會化傳播+網絡視頻傳播+網絡在線銷售”。
對於新的營銷方式的效果,只待靜觀,而對於業界來說,依然存在著懷疑的聲音。聯想集團[微博]總裁楊元慶就曾直言:“這根本不是什麼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的問題,互聯網企業就沒有做端到端體驗研發的能力。”
傳統硬件行業對於互聯網公司涉足電視領域的懷疑並非無據可循。
據零點公司近期對北京、上海、廣州等20個重點城市25-40歲已購買智能電視和有電視購買需求的白領人群展開的調查,六成消費者對智能電視仍不夠了解;而據奧維諮詢2012年,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地消費者的調研顯示,智能電視激活率僅為20%左右,經常使用智能功能的只有10%左右。
在零點公司的調查中,近半數的被訪者反映自己在使用智能電視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遙控器操作不便、翻頁或打開應用運行速度慢,常出現卡、頓的現象。
好的消息是,根據調查,消費者對智能電視功能的需求中,佔比第一和第二的均與內容完全相關,其中最突出的需求是“在線點播收看影視劇”,佔比為88%,排名第二的需求是“收看電視節目”,約佔77.9%。
“雖然電視廠商紛紛推出智能電視產品,但更多的仍然是停留在電視、電腦與手機功能的簡單拼接上,遠未為用戶帶來真正的新價值供應。對我國電視廠商來講,智能時代如何實現節目內容與軟件應用等綜合內容的有效集成是考驗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當然這其中也需要企業構建起能夠捕捉用戶需求的組織體系,否則將陷入單純的產業內容搬運中。”帕勒諮詢公司資深家電專家羅清啟表示。
入口之爭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紮堆進軍電視領域的目標與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目標是相同的——搶佔入口。
如果說上網第一入口的未來趨勢是手機,那麼影視劇和部分應用游戲的入口毫無疑問將是電視。
此前,由於網絡上電影電視資源豐富,大量用戶從傳統電視轉移到網絡上。根據艾瑞數據顯示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到了4.9億,已經超過搜索引擎成為國人的第一大網絡應用。
但一旦電視可以實現擁有如網絡般豐富的影視資源,其帶來的用戶體驗將大大超越計算機。正如2012年騰訊CEO馬化騰所說,互聯網的下一個爆發點將在客廳。
“做硬件,主要是為自己的內容尋找一個最好的出口。”樂視副總裁、樂視TV總經理梁軍稱,“PC互聯網時代,內容出口只有PC屏幕一個,大家的競爭也都集中在PC屏幕上。現在這個屏幕上的競爭已經充分完成,接下來的競爭,必然要圍繞三屏(PC屏、電視屏和手機屏)中的另外兩個屏幕開展。這麼看互聯網公司做硬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速途網評論中心主編丁道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未來互聯網電視將會成為繼PC、手機之後第三大流量爭奪入口。包括網絡游戲、搜索引擎、視頻網站、即時通訊、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等主流的互聯網應用都會展開互聯網電視端的入口爭奪。”
中國市場用戶基數龐大,因而市場前景十分樂觀,因此也就成為互聯網公司角逐的焦點之一。
據奧維諮詢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智能電視銷量已達1138萬臺,佔整體市場的27%,預計2013年將達到2182萬臺,市場佔有率將達50%。
國外的調查機構DigitalTVResearch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全球互聯網電視產業將在近幾年快速發展,其中中國作為最大的電視機存量市場,互聯網電視用戶數發展速度將全球領先,有望在2016年突破1億。
在政策方面,今年1月21日,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廣電總局聯合發布《關於普及地面數字電視接收機的實施意見》,要求在3?5年內普及地面數字電視接收機,到2020年全面實現地面數字電視接收,並首次明確了數字電視接收機的普及時間表。
對於智能電視總體市場來說,這一政策的出現無疑是利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