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13年伊始,有老牌家電企業退出消費電子領域,有家電企業宣布涉足食品領域,也有全球IT代工巨頭網上開賣自有品牌電視。無論是抽離虧損的業務板塊,還是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在全球家電產業昇級的大背景下,轉型成為上策。
飛利浦退出影音領域
近日,飛利浦宣布,與日本船井電機簽訂協議,以1.5億歐元向其轉讓飛利浦影音及配件業務。從上世紀發明卡式錄音機和激光唱盤,到現今的回音壁與藍光家庭影院,業界巨頭飛利浦此次不再戀戰影音行業,不禁令人唏噓。今後,飛利浦將聚焦於醫療、照明、小家電等高利潤的領域。
據了解,飛利浦影音及配件業務由音頻、視頻、多媒體及配件業務組成。根據協議,船井電機還會額外支付一筆品牌授權費用。品牌授權協議期限為五年半,期滿後可以選擇續約五年。其中,音頻、多媒體及配件業務預計於2013年下半年完成交易。而視頻業務,根據知識產權授權協議,將於2017年轉讓。
最近幾年,飛利浦一直在精簡業務,專注於更少的領域。2006年,飛利浦就早早地放棄了手機業務。2008年,飛利浦將北美電視機和DVD業務出售給了日本船井電機。2009年,飛利浦宣布退出與LG合資成立的面板企業。2011年,其又將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彩電業務授權給冠捷。眼下,在彩電市場無心戀戰的飛利浦已經被邊緣化。據IDG在2013美國CES上發布的全球彩電品牌20強榜單中,飛利浦只排在第14位,被中國彩電品牌遠遠甩在身後。
飛利浦去年四季度財報顯示,淨虧損3.58億歐元。其中,醫療部門為公司貢獻了40%的營收,消費者生活方式部門(飛利浦的剃須刀、咖啡機等產品依然暢銷全球)為公司貢獻了26%的營收,照明業務則為公司貢獻了32%的營收。而消費電子業務反而繼續虧損。
格蘭仕開賣微波食品
佔據全球微波爐市場半壁江山的格蘭仕近期宣布,未來10年,將從綜合性的家電制造集團向橫跨耐用品和快消品的全產業集團轉型昇級。
近日,格蘭仕一舉推出6款微波爐專業配套器皿,並與三全、中糧大寶等食品龍頭品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涵蓋營養早餐、能量午餐、經典晚餐、滋補養顏四大類共計20多款微波美食,布局微波美食產業鏈。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超過8000萬的微波爐用戶,為微波器皿和微波綠色食品構建了成熟而龐大的基礎消費市場。要使微波爐實現從單純“加熱”配角向廚房“主角”轉變,首先必須尋求功能的多元化,其中微波器皿、微波美食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於微波爐應用的相關產業非常發達,僅美國市場,一年的微波器皿和微波食品規模就超過200億美元。而在我國,無論是微波食品鏈、還是配套餐具鏈等,幾乎是空白市場。”格蘭仕新聞發言人陸驥烈說。
此次格蘭仕推出微波食品采取保守策略,並未大面積鋪貨,首批推出的二十多款微波食品於春節前在線上試營銷,後期將在線下傳統市場進一步銷售,主要包括商超、24小時便利店等,並將開拓重點首先放在一線城市。
富士康通吃上下游產業
家電企業轉型已不是個例。全球代工巨頭富士康也不甘寂寞。1月21日,由富士康制造的“叡俠”牌LED液晶電視悄然上線天貓商城,並於1月24日開始預售,售價9000元。這款產品重點強調“原裝進口十代線面板”。據悉,十代線面板來自於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與夏普合資的日本?工廠。
作為代工巨頭,富士康長期處於制造業“微笑曲線”底部,業界認為轉型是為了扭轉代工不利局面。在剛過去的2012年裡富士康一系列的動作就證明了其轉型的決心。2012年5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歷時三年終於奪過合資公司奇美電子的經營權,打通了面板下游業務。隨後,鴻海提出串聯上游面板零組件、面板生產到下游液晶電視組裝,打造一條龍式垂直整合產銷的“眼球計劃”,戰略格局明晰。同年,鴻海又斥巨資參股夏普十代線,拿下其一半產能,鞏固了鏈條上游,更好地支持了鴻海自身的彩電組裝業務,新發布的叡俠電視即是合作十代線後推出的首個自主品牌60英寸液晶電視,富士康終於有了自己的電視整機品牌。
此外,富士康在近年來逐漸加強在產品和終端渠道上的滲透。推出叡俠電視產品之前,鴻海已開始密集布局渠道。先是砸下百億臺幣打造30多家賽博數碼廣場。至2010年底,富士康攜手全球第五大渠道商麥德龍開設大型3C賣場“萬得城”。
傳統家電企業為何紛紛轉型
產業轉型是當下的熱門話題,特別對家電這種傳統產業來說更是如此。
盡管家電品牌在市場營銷上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但在過去數十年之中,家電產品使用功能及其核心技術並沒有發生重大變革。微波爐巨頭跨界進軍美食的消息卻讓人耳目一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個變革對家電行業轉型昇級所產生的意義,甚至與當下的智能手機產業相似。通過重新定義微波爐的功能,將讓微波爐從一個加熱工具變成一個烹飪平臺,從而形成一個大市場。
再看看飛利浦,這是一家在消費電子領域擁有80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多年來,這家荷蘭公司因生產了高品質電視機、錄音機、錄像機和CD播放機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公司。現在,飛利浦將影音及配件業務出售後,未來這家公司帶給我們更熟悉的產品,將是其暢銷全球的剃須刀、咖啡機、烤面包機等。去年,單在中國飛利浦就銷售了1000萬個電動剃須刀,為其帶來了豐厚利潤。
最近幾年,隨著中韓企業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的出色表現,歐美和日本企業相繼在這一陣地陷入虧損境地。除了飛利浦,日立、東芝、松下等多家日本電子巨頭都在消費電子領域收縮戰線,將戰略重點轉向商用、醫療、工程等領域。這些巨頭的離去讓人們明白了市場的殘酷。
而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富士康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譽為“代工之王”。全球50%以上的臺式機箱、20%的電腦產自富士康,其為苹果、夏普、索尼、諾基亞等電子巨頭代工,客戶范圍幾乎囊括IT界所有著名品牌。而與此同時,在勞動力成本普遍上漲的趨勢下,依靠廉價勞動力創造價值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當成本優勢不再明顯,資源也變得相對匱乏,轉型就是上上策。在富士康的版圖上,一個更宏大的願望是:打通從設計、制作到銷售的整個鏈條,整合上下游全產業鏈,從而改變代工企業多方面受制約的局面,在市場上博得更多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