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就在苹果、聯想等IT巨頭虎視眈眈,紛紛“搶灘”智能電視的時候,國內的彩電廠商卻相繼斥巨資加碼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白電領域,不免讓人心生疑竇。
“一直以來,我國的彩電業在核心技術上無實質性突破,總是被擁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外資品牌牽著鼻子走,盈利能力偏弱。如今,當彩電行業全面進入技術競爭時代,國內彩電企業的短板會更加明顯。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白電。”格蘭仕集團副總裁陸驥烈對《英纔》記者表示。
黑電和白電無論在生產工藝、裝備,還是基礎技術上屬於完全不同的體系,黑電轉做白電幾乎要從零起步。然而無論長虹、TCL、海信,還是創維、康佳,國內五大彩電巨頭悉數將觸角伸向白電,或收購,或斥資數十億元自建生產線,希望在利潤相對豐厚,且仍有增長空間的白電領域分得盡可能多的“利潤蛋糕”。
“彩電企業先把主業做好纔是根本。”家電觀察家劉步塵對《英纔》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國內哪家家電企業可以把黑電、白電都做得很好。而戰略不清、定位不清、心智浮躁,是目前國內彩電企業最大的軟肋。”
然而,在國際上,三星、LG、松下等日韓企業一直是“黑白通吃”,難道他們的模式我們國內家電企業就不能借鑒?
黑“漂”白
面對利潤誘惑,能耐得住寂寞的彩電企業越來越少。
據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國內家電各子行業業績分化明顯:白電板塊表現最為出色,淨利潤增速達15.5%;黑電類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不及收入增長,僅為5.7%。
其實,白電行業利潤遠高於黑電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這也是盈利能力孱弱的黑電急於“漂白”的主要原因。
“白電已成為公司新的利潤源之一。預計2012年創維白色家電的產值將首次突破10億元”,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表示,“黑白聯動已成為潮流,創維白電借助創維彩電的渠道、物流、售後等既有資源,可以發揮1+1>2的效果”。而創維2015年營收實現500億元的規劃中,希望白電能夠佔到10%的份額。
而長虹則以華意壓縮和美菱冰箱為主體,打造長虹白電全產業鏈。據長虹公司企劃部部長劉海中介紹,目前白電業務已經成為長虹第二大銷售收入來源。
黑電是技術主導型產業,生命周期短,更新換代快,企業盈利能力高低取決於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與產品的創新能力。而外資品牌這些年就是憑借掌握面板、芯片等核心技術優勢,輪番打壓技術薄弱的國內企業,造成了國內彩電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低下。而當全球技術競爭時代全面到來的時候,國內彩電企業的技術短板就更加明顯。
“產業結構被控制是黑電行業最大的風險。而國內白電品牌產業鏈相對完備,產業鏈上游資源共享,在技術昇級和產品創新方面能力較強,適合大資金規模化運作,且相對穩定。”家電行業研究專家、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表示,而拆分風險尋找新的增長點,就需要從被動的產業結構中跳出來,於是黑電企業看中了白電。
“無論是黑加白,還是白加黑,或是多元化戰略,定位本身沒什麼錯,關鍵在於能否生產出有突出優勢、消費市場真正認可的產品”,劉步塵表示,“就像美國的苹果公司,在最落寞的時候能靜下心來,數十年如一日將產品研發做到極致,最終一舉打敗諾基亞這樣的公司。其實中國家電企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定力和勇氣”。
熊掌還是雞肋
這些年,中國彩電企業因為核心技術的缺失,一直被外資牽著鼻子走。然而轉戰白電,又能否如願以償?
“國內白電已經進入寡頭競爭時代,行業門檻不低”,陸驥烈直言不諱,“黑電企業如果僅是從資本運營和渠道市場營銷的層面出發,我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想法。如果下定決心做白電,那麼你的拳頭產品是什麼?你的產品代表的是行業的過去還是未來?如果不能走‘技術+商業’模式的路線,產業能力達不到一定規模和程度,那就是無奈的短視之取”。
轉戰白電,對黑電企業最有利的因素莫過於品牌和渠道。“對於黑電來說,唯一真正有利用價值的就是渠道”,陸驥烈表示,經過這些年的耕耘,國內的彩電企業在渠道市場上還是很有號召力的。而一個品牌的品類綜合性越強,其渠道的商業運營成本越低,盈利能力越強,這也是彩電巨頭們進軍白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而對於研發投入,業內人士對《英纔》記者表示:“事實上,我們國內的家電企業生存環境是挺殘酷的,完全要靠企業自己打拼。而韓國企業的土壤環境與我們不同。韓國走的是財閥經濟路線,國家傾全國之力來支持三星、LG這樣的大企業發展,企業有足夠的資本做研發。這也是其勝出的關鍵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