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6月12日,小米公司宣布小米手機出貨已超過300萬臺,小米並非唯一一家推出手機的互聯網公司。百度、盛大、阿裡巴巴 、360等都跨界涉足手機領域。
北京時間6月28日,谷歌在2012年I/O開發者大會上,一口氣發布了Nexus 7平板電腦、Nexus Q播放器、谷歌眼鏡三款硬件產品。
正當國內外互聯網公司紛紛在變“硬”之時,國內彩電企業卻在苦苦尋求如何變“軟”。
電視已死?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稱,過去的這2011年是讓他感到最焦慮的一年,是他參與跨公司會議最多的一年。一年下來,周厚健深刻認識到,企業所面臨的形勢正在被改變。
手機終端智能化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而來,這場大潮波及到原本是“傳統企業”的彩電廠商,電視機作為“最後一塊未被開發的屏幕”,在智能化大潮面前無法獨善其身。
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正在一點點被蠶食,以前是被PC蠶食,現在又有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去年底艾瑞諮詢的一項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北京市的電視機開機率已從70%下降到了30%。
一些人已經喊出了“電視已死”的口號,他們的理由是“電視呈現的內容幾乎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
周厚健也預測,智能化浪潮對家電企業來說是一場殘酷的考驗,在它的衝擊下“未來十年中國電視品牌不會超過三到五家”。
歷史不乏行業洗牌的先例,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次轉型使國內電視機品牌消失了一半。
電視被互聯網公司接管?
IT互聯網行業向來是波詭雲譎,昔日還是行業霸主,今天可能就面臨倒閉。例如諾基亞,其在鼎盛期的2002年,貢獻了芬蘭企業所得稅的五分之一。2009年第三季度,諾基亞還佔據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38%的份額,到了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就降至8%。
諾基亞的命運轉折點在2007年苹果發布iPhone那一刻,其因為沒有及時抓住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變革,坐視苹果與谷歌瓜分市場。
彩電企業正面臨著“諾基亞命運轉折的前夜”,苹果與谷歌兩巨頭已確定要進軍電視領域,這對國內彩電企業來說無疑是“狼來了”。
互聯網公司涉足硬件已經不是稀奇事,手機行業便是如此。他們不需要懂屏幕的差別、不需要懂材質的工藝,不需要懂處理器的選取,但是他們懂互聯網,一樣玩得風生水起。
小米公司便是個例子,這家成立纔兩年的創業公司,剛剛完成了40億美元估值融資,在手機行業內,這一估值已接近傳統手機廠商黑莓(49億美元)市值,相當於諾基亞市值(82億美元)的一半。
手機領域的例子在電視領域上演不是不可能。在前不久舉辦的智能電視開發者大會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彩電企業沒有把握住智能化的趨勢,一旦互聯網公司大舉進入電視領域,這些傳統彩電企業很可能會淪為互聯網公司的代工廠,位居產業鏈的邊緣地帶。
變“軟”之難
其實,國內彩電廠商並非沒有懮患意識。去年,幾乎一夜之間,國內彩電企業全部推出了智能電視,這並非只是炒作概念和營銷賣點,而是源於彩電廠商面對智能化時代的焦慮與急迫。
然而,這一切是來得如此之快,給彩電企業還是帶來了巨大陣痛與挑戰。
周厚健坦言,由於電視企業傳承的是制造業基因,擅長的領域是諸如電路板、工藝、制造、供應鏈等硬件方面,而對於軟件、互聯網和內容服務的理解和應對則顯得十分吃力。
智能電視是對傳統電視的完全顛覆,在傳統電視狀態下,彩電企業是個純粹的硬件廠商,其售賣電視相當於是“一錘子買賣”,各家廠商瘋狂比拼硬件,為了獲得高市場佔有率開展血腥價格戰。
而在智能電視時代,彩電廠商售賣的產品不再只是“一錘子買賣”,不僅要比拼硬件質量,還要比拼後期的內容服務。在智能電視生態系統裡,硬件只是其中一環,還有智能電視的軟件應用於雲服務,以及互聯網節目內容。
應對策略
傳統硬件廠商短時間內變“軟”並非易事,目前在智能電視領域,彩電企業通常尋求與IT互聯網公司合作。
例如,TCL的智能雲電視深度植入騰訊QQ軟件,康佳的雲電視由百視通提供在線內容、金山提供雲辦公服務、銀聯提供在線支付等。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看來這是彩電廠商最好的辦法。即利用自身在硬件方面的優勢,嫁接IT互聯網公司在內容方面的強項。
彩電廠家在這一合作中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發展智能電視離不開IT互聯網公司的內容提供;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看到IT互聯網公司主導產業發展,使自身失去產業主導權。
國內彩電廠商已經學會“抱團取暖”了。5月份,長虹、TCL、海信三家企業就組成了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三家企業已在智能電視技術規范、企業技術標准等方面達成共識,尤其是應用商店規范標准、產品互聯互通等方面已明確合作條約。
據了解,未來這三家開發的軟件應用均可在對方的電視平臺全面兼容,這使得第三方開發者的開發成本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