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打開網頁,勾選自家廢舊手機的型號,填寫狀況、成色、功能完好度等信息後,頁面迅速跳出了報價。確定交易之後,次日便有工作人員上門回收手機,支付現金……這就是淘綠網、愛回收等網絡回收平臺的運作模式。而網絡回收平臺,正在用時新、快捷的方式,嘗試著一條新穎的回收通道。
將議價權交給用戶
隨著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的加速,廢舊手機的處理成了不少人的困擾,網絡回收則應運而生。
“愛回收”的模式是這樣的:消費者只需在網上填寫手機的型號、成色、功能完好度等等,網站會給出一個參考價。如果消費者同意,就派工作人員上門取貨,支付現金。“愛回收”創始人陳雪峰對記者說,“這種方式將議價的主動權留給消費者,也免去了消費者出門尋找回收點的麻煩。”網站上線至今,成交金額已經達到了5000萬元,回收了約10萬件電子產品,日均成交300餘單,客單價平均在700元左右。
“淘綠網”除了回收手機之外,旗下的中國電子廢料網還回收電子垃圾、廢舊物資、廢舊金屬等等。其媒介負責人張勃告訴記者,“淘綠網”在全國主要的大中城市布有服務站點,可以定點回收、定點處理。
網絡回收平臺方表示,他們和二手家電商、正規拆解企業都有長期合作。一些成色較新、能夠繼續使用的產品,經過一番處理之後,將流入二手市場進行銷售;無法二次銷售的,將賣給正規拆解企業。
應對翻新機辦法不多
作為新的回收通道,網絡回收平臺搭起了消費者和線下回收商以及正規拆解企業的橋梁。不過,在廢舊電器回收鏈條中,銷贓、翻新機泛濫的現象,也同樣困擾著網絡平臺。
“我們在上門回收產品時,會登記用戶的身份證號碼,盡可能了解真實的身份信息,規避銷贓的問題,但是由於整個行業魚龍混雜,難免有漏網之魚。”陳雪峰說,至於翻新機的問題更加困難,下游的商販將二手家電推向市場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貓膩,他們難以得知。
另一個顯著的問題是,網絡回收平臺本身也要生存。網絡回收平臺爭奪廢舊家電所支付的大額成本和下游二手商販、拆解企業支付的費用之間存在缺口。相對於二手手機回收市場,這些網絡平臺給出的產品報價,一般要高出10%左右。長此以往,市場化運作的網絡回收平臺難以維繼。
純市場力量救不了回收產業鏈
網絡回收平臺的風生水起,無疑給艱難前行的回收產業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是僅憑強心劑拽不回整個產業。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表示,“無論是消費者、網絡回收平臺、二手商販,還是拆解企業,由於經濟力量的驅使,會出現‘誰出價高,就賣給誰’的情況。而價格恰恰是不法小販和拆解作坊的優勢——因為他們會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再以低成本、高污染的方式來處理這些電子垃圾,最後獲得可觀的收益。”
洪仕斌對記者說,“要打通正規回收渠道,亟待政府部門來牽頭。盡管電子垃圾可以‘變廢為寶’,但是其拆解過程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電子垃圾回收處理,公益屬性大於經濟屬性,純粹依靠市場力量是行不通的。”
洪仕斌建議,政府可以對正規回收鏈進行補貼,彌補其中的價值缺口,通過小區回收點,吸引人們投放電子垃圾;通過對網絡回收平臺的政策扶持或經濟扶持,以便捷性、貼近性取勝,吸引消費者向正規渠道投放電子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