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盡管很多專家預測2013年國家可能不會再出臺家電補貼和下鄉政策,因而看衰中國家電業的新年走勢,但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的“四大利好”還是很具說服力。財政政策通常以年度規劃,業界判斷一個年度形式好與壞的標准主要有三個:經濟環境和政策指向(在調控型經濟體中二者趨同),技術和組織水平,渠道規模和效率。
國家將加大扶持力度,但不做輸血工程
財政補貼和家電下鄉是特殊經濟形勢下所采取的刺激措施,它不應標准化也沒法量化,它可以推動但不能維持市場繁榮,如果2011年那樣的繁榮過後,政策退出仍將導致衰退,就證明這類繁榮的水分偏高,政策就淪為投機而不是投資品。家電下鄉開了個好局,但企業應認識到國家出臺這一政策是希望企業借助一點幫助把三四級渠道做起來,它一定不是用來透支購買力的輸血工程。
可以將這一政策理解為由國家管理的公共基金對家電企業融資,原理是,國家運用征收和使用稅收的權利,將國民資產投資於農村及中小城市的零售渠道建設,回報是更多的企業稅收(利潤)和高性能,低價格家電產品在三四級市場的普及(效用)。這筆投資相應地有兩個風險,首先在股東權益收益率方面,高補貼是否必然帶來更多的稅款?這完全取決於企業拿了補貼用來乾什麼,這方面我們缺少監管,因為國家,包括國資委在內都不算是正規的“企業”(但它們又是法人和管理者),還沒有一種立法可以賦予其–比如財政部某個委員會–管理投資和審批預算的權力。
企業怎麼花補貼任憑自決,它可能用來搞研發,這將使投資回報周期大大延長,但會產生復利效應,相當於將股息再投資;它也可以用來打價格戰,這無疑是最壞的結果,因為小城市和鄉下居民分不清那麼多品牌孰優孰劣,通常只權衡牌子和價格,一家降價會帶來連鎖反應,目前尚未明確,應該以補償基金還是行政命令的方式避免價格戰,金融界更傾向於後者,因為保險業的慘狀充分證明,只能以國家強制的方式避免惡意競爭。
只在一種情況下補貼能夠產生效用,即讓鄉下消費者得到物美價廉的好產品,就是企業根據補貼額度,以同比例降低利潤率,這要看企業面臨的競爭是否激烈,現金是否充足,回報前景是否樂觀,它也很像股息留中,但與股息留中相反,大牌企業主動降低利潤率的可能性最小,因為它們的商品更像硬通貨,像格力這種溢價15%的企業,像創維那般產品更迭卻不降價的企業,以及一些降不降價反正賣不出去的品牌,基本不可能拿了補貼再降價。
其次在渠道建設方面,政策能帶來比直接給錢更大的疊加效應,因為即便國家一毛不拔你遲早也要開闢這塊市場,這就和節能建築改造項目劃清了界限。經營節能改造項目的民營企業沒有幾家具備盈利能力,他們甚至脆弱到不敢簽單,所以政策給的再足也刺激不到它們。下鄉運動就不一樣,大城市的房市一蹶不振,很難在長持老房的基礎上拉動早成必備品而幾至飽和的家電需求,浩大工程只少幾位帶頭大哥,國家牽頭主要發揮了政策指導作用,幾大品牌從去年開始都馬力全開在搞下鄉產品研發,證明指導已初見成效,當這些帶頭吃螃蟹的企業漸漸嘗到了甜頭,政策即可從容退出。
技術和渠道創新接近成熟
外媒評論,富士康是中國制造業的晴雨表,實則與這種量化指標菜單相比,盈利能力最差企業融資成本的高低,纔是市場信心的真實反映,考察一下蘇寧和京東的體質有助於對家電業的前景做出有效預測。
蘇寧和京東在2013年都有很大的目標,京東或許會搶在阿裡巴巴之前上市,蘇寧則在策劃“重大轉型”。雖都經營電商,但受制於兩家企業的基礎不同,“二冬”設計了相反的品牌戰略。兩人都認同必須使電商平臺化,將物流第三方化的標准思路,但蘇寧必須以實體店為主要經營單位,易購只是對它的補充,他沒具體說如何補充,也許更多是作為蘇寧整體的宣傳和出貨工具。
蘇寧自身龐大的規模已經成為沈重的負擔,它是前些年和國美互相惡意競爭的結果,所以張近東纔會在京東和阿裡巴巴都獲得較高估值的今天發出“不是敵人的成了敵人”的感嘆,如果你經營的東西過時了,規模效應就只會造成大而無當的惡果。它無法轉型,而且由於缺乏繼續經營的動力,全部公司資產在清算時可能會貶值成負數,京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京東和蘇寧易購當前的歸屬股東利潤就是負值,二冬的游說能力和人格魅力在國內無可匹敵,股東權益收益和公司利潤都是長期負增長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拉到大筆投資,他們永遠顛覆了我國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一詞的理解:我們以前總以為,資本家做生意是為了賺錢。
平臺技術和物流都已接近成熟,而且劉強東承諾,剛拿到的7億美元會繼續投入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所以盡管京東從2007年至今共融資23億美元,風險卻並不很高,畢竟絕大部分電商沒有自己的物流資源,平臺也能吸引到更多中小商戶,京東的自建物流和金融系統將和同樣走垂直整合路線的蘇寧,阿裡巴巴形成正面競爭,店面和物流成本,費用都將繼續下降,這是可以預料的,也是劉強東早在2011年拿到15億美元融資時就已承諾過的,這無疑對京東和一般消費者都是利好消息。
與傳統零售企業相比,京東最大的優勢是無需進行顛覆式創新,電商模式已經比較成熟,發展方向也很明朗,平臺零售商的概念是馬雲先做成功的,二冬加起來也還撼動不了淘寶的霸主地位,理想局面就是三足鼎立,可想而知,三家企業每年平均超過百分之百的營收增長,會對內銷和出口都持續低迷的中國家電行業,產生多麼強勁的拉動作用,姜風講的四大利好,起碼有一半的希望是寄托在這三家企業身上。
小結:
要不要給補貼,怎麼個給法,政府承擔的風險超過電商三巨頭和家電企業的總和。電商平均每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表明內需仍很旺盛,原始需求擺在那裡,廠家的工作是憑借良好的信用,高效的物流,健全的售後服務,和個性化的營銷將產品賣出去。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是促使生產企業將上述工作外包給零售商,所以電商絕非張近東所說的“虛擬經濟”,泡沫不是產生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控制,而永遠,始終是不良融資和過度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