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據預測,松下即將出爐的年度決算赤字將高達7650億日元。算上去年,兩年間赤字總和將超過1兆5000億日元。與此對照的是,韓國三星企業去年的決算顯示,純利潤達到9000億日元。作為昔日比肩的日韓兩大電子產業巨大,如今為什麼相差會如此懸殊?
“我們是日本企業的追趕者,特別是索尼,我們落後了10年!”2012年11月上旬,在首爾市內一家餐館內,一位三星電子的員工用一口流利的英語略顯緊張地如是表示。當時,韓國總統大選將於一個月後正式進行。這位三星的員工大概在4年前從韓國一家大型通信公司跳槽來到三星,如今是三星手機事業部研發部門的骨乾成員,每天工作十分忙碌。每天早上6點,他要從位於首爾市內的高級公寓駕駛著高檔車出發,來到位於首爾郊外的三星研發中心,然後工作到很晚纔能回家。周末也要上班是家常便飯,並且也早已沒有怨言。在工資待遇方面,這位員工沒有明確透露,但是他這樣表示,“在韓國是最高的水平了,沒有什麼不滿的。”
對於他所從事的工作,他這樣表示,“我並不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最好。首先是創造力還不夠。因為(研發部門)是全公司的第一發動力,經常要激勵自己纔行。”這位“三星人”臉上沒有太多的驕傲,但是可以讀出深不可測的自信和堅強的意志,也許可以代表現如今韓國。1997年,韓國經濟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幾乎走到了崩盤的邊緣,只能指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援。這樣的屈辱經歷也讓韓國政府決心進行徹底的金融構造改革和重建財政體系。三星電子、現代汽車以及LG電子等大企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
日本電子企業則是另一番光景,往日大企業的雄風似乎蕩然無存。索尼、松下、夏普等家電企業本年度的連結決算的出現了巨額赤字,成千上萬的員工丟掉了飯碗。汽車產業也一樣不景氣,因為日本政府愚蠢所謂的“購島”行為使得中日關系迅速惡化,導致日系汽車、家電對華出口量驟減,行業內叫苦不迭。
但是,日本企業似乎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危機的逼近。對韓國企業現狀頗有研究的多摩大學教授金美德表示,“前不久和日本企業的經營者碰面交談,對於目前韓國企業的發展,對方居然還是居高臨下的姿態,顯然缺乏足夠的危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