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二戰後,從廢墟中成長起來的日本電子業飛速發展,包括松下、索尼、任天堂、東芝等企業一度稱霸全球,成為其他企業效仿的對象。電子業也成為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而如今,日本電子業正在告別往昔的光輝歲月。在2012財年,日本各大電子企業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是“慘不忍睹”:索尼虧損達27億美元,賣掉美國總部大樓以改善財務狀況,松下虧損或達95.5億美元,已經大量裁員,夏普則遭遇史上最大虧損。
日本電子產業難挽頹勢
2012年底,日本各大電子企業想方設法挽救頹勢,推行減薪裁員等措施,甚至出現了繼1949財年以來首次無分紅的罕見現象。
索尼公司18日宣布,將以11億美元價格出售企業位於紐約市曼哈頓的美國地區總部大樓,以期改善財務狀況。
而昔日一度輝煌的松下電子王國,如今只能賣樓自救。為了進一步壓縮資產,計劃對外出售總部大本營“東京松下大廈”,可見資金短缺嚴重程度。松下今後將總部挪至原總部大樓“松下東京汐留大廈”。
夏普去年底估算2012年度將出現高達4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的巨額淨虧損,並於去年11月募集了自願離職者。
對市場反應遲鈍
在全球最大的品牌戰略諮詢公司“英特品牌”公司公布的2012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日本電子生產企業僅佳能排在第30位。“苹果”排在第2位,僅次於“可口可樂”。
華爾街日報評論認為,在面對新生代創新性極強的對手時,日本老牌電子企業並沒有及時趕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對消費者興趣改變的嗅覺也不靈敏,松下就是這樣的典型。當然有外部原因,比如地震等自然災害,還有緊張的中日關系都對日本經濟有一定影響。
發展戰略失誤
有媒體分析指出,日本電子巨頭沒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在於發展戰略上的失誤。由於發展戰略過於重視電視業務,忽視了在智能手機等方面的投入,在激烈的競爭中失去了領先的位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擺脫產業凋敝帶來的困境,日本電子產業要實現轉變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實非易事。
日立公司總裁中西宏明認為,奉獻出能夠全球通吃的革命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並不僅僅是提供零部件生產,堅決果斷拋棄不能獲利的業務,重現增長纔有希望。
關注
松下上海等離子電視工廠人去樓空
2012年底,隨著大鐵鎖“?啷”一聲落在上海金穗路1398號自動伸縮門上,松下堅守了5年多的等離子顯示器生產線正式宣告全面停工,也宣告著松下在等離子與液晶電視的市場爭奪賽中完敗。
數月以來,這裡從備受矚目的世界頂尖技術工廠變成一個冷冷清清的基地。“松下巨額虧損”、“等離子困境”等詞充斥媒體報道中。
去年虧損或達95.5億美元
臨近新年,一些3C商場上叫賣聲此起彼伏,韓國三星、中國海信和創維等電視品牌也在紛紛大做促銷,而日系最低調,不再如往年一樣參與促銷戰,或許再過段時間,日本松下等離子電視再也不會出現在市場上了。
近5年,等離子電視的銷售成績一路下滑,徘徊在二三線之間,僅佔市場份額5%到6%,松下股指一路狂跌,創下37年來新低。而液晶電視市場佔有率直線飆昇,2012年液晶電視平板出貨量達2.3億片,同比增長10%,等離子全球市場佔有率不到10%。
2011年,松下電器虧損額度達7722億日元(約合96.6億美元),創下日本電子業史上最大虧損額,在營收預期下調的情況下,松下估算2012財年淨虧損將達到95.5億美元。
兩年多裁員超4萬人
巨額虧損也就意味著松下不得不縮減投資和減少支出,2011年底,松下就關閉了在日本國內的兩大工廠。
隨之而來的2012年,日本總部高層發生變動,整體經營方向也開始逐步調整,為了扭虧為盈,類似上海這樣的生產線整合,實際上並不是新聞。
2011年至2012年裁員共超過38800人,裁員計劃似乎遠沒有盡頭,今年3月底,還要繼續裁員8000人。這被稱為“日本電子產業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
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說,“絕不會解僱任何一個松下人”,而松下也曾是日本終身僱傭制的鼻祖,如今,這句話僅成了商業精英們的笑談。松下揮別電視業,或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電視業務虧損拖累業績
近年來,隨著液晶電視的興起,等離子電視正在逐漸失去市場,成為被淘汰的產品,松下電器正在考慮停止等離子面板的研發工作。由於競爭激烈、價格下跌,松下電視業務連續出現虧損,成為拖累業績的主要因素。
據悉,松下將在2013年底前對制造子公司進行清算,相關員工全都要離職。業界分析,停工關廠主要是由於松下沒有抓住市場先機,對電視發展趨勢判斷失誤;同時也反映出等離子電視市場的發展正處於沒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