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兩節期間,從傳統家電賣場到電商銷售平臺,“智能家電”的身影都隨處可見。不少賣家打出“高智能”、“定制”等旗號,希望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不過,光明網記者走訪發現,雖然智能家電叫好聲不斷,但真正買賬的消費者卻不多。即便在已經非常普遍的智能電視市場,“帶寬不寬”、“配套應用少”、“功能復雜”、“價格高”等幾大因素依舊成為制約智能電視發展的瓶頸。
雖然不少業內人士對智能家電前景非常看好,認為兩三年內智能家電將有飛速發展。但也有分析人士擔心,智能家電中還有太多“偽智能”,而真正的智能家電發展,任重道遠。
消費者:買完智能電視就後悔
“本來想買個價格差不多的彩電,結果就被銷售忽悠買了個價格高一倍的。”劉女士見到光明網記者時,還是一臉的不願意。剛剛裝修完三居室新家的小兩口,本准備在客廳裡放一個55寸的新彩電。本來牌子價格都定的差不多了,趕上元旦促銷,五千多元就能買下來。結果,劉女士丈夫聽銷售介紹了一款智能電視之後,就動心了。
“都是55寸的,這個五千多元,那個打完折還得小一萬呢。”劉女士告訴記者,這款智能電視據銷售說是新產品,除了內置機頂盒之外,還有強大的存儲功能,而且還具備“雲”等各種功能。
這一說“雲”,劉女士的丈夫就“暈”了。
“這不,就剛買回來的時候試了試,能聯網,後來就再也沒用過那些功能了。”劉女士說,這款智能電視搬回家之後,家裡人就嘗了嘗鮮。但是因為網速太慢,網上看視頻不流暢,小兩口就不愛用了。而和他們住在一起的父母也對智能電視的各種功能敬而遠之,整天就看個普通電視節目,根本沒把這個大家伙當個“智商高”的“機器”看。
一萬多元錢,有五千多成了擺設,劉女士怎麼能高興地起來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劉女士有著類似遭遇的人還有很多。而美國的一項最新調查數據也證明了這一現象。這項數據表明,一半以上的用戶將智能家電買回家之後,幾乎不會使用相關功能,高智能並不高使用率。
除了消費者使用習慣不成熟和智能家電的價格偏高兩個因素之外,智能家電功能復雜、效果欠佳也成為消費者不願“染指”的重要原因。
陳先生家裡以高於吸塵機幾百元的價格買了一款智能掃地機,但買來之後發現這家伙並不那麼智能。“尤其是一些角落它掃不到,而且還很費電。”所以,當朋友向他諮詢要不要買一臺時,他給朋友澆了盆冷水。
銷售員:一個智能壓力鍋30項功能
不過,與消費者“冷場”的態勢不同,智能家電廠家和銷售平臺卻是一團“火熱”。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賣場在元旦期間都打出了“智能牌”。在北京南三環一家蘇寧賣場,從二層的小家電到三層的彩電,隨處可見的就是智能兩個字。甚至連自動扶梯上都打上了智能電視的廣告。
“這款彩電目前是賣場裡最‘智能’的。”記者以買家的身份與一位彩電銷售員攀談,他首先向記者推薦了一款三星智能電視。他介紹,這款產品,具有攝像頭、聲控、體感等多種“智能”功能,而且,還能連上互聯網看視頻。“這款產品的清晰度也比別的要高很多,算是現在最高端的產品了。”
該銷售人員介紹,這樣一款55寸的彩電售價在一萬元左右,而同尺寸的傳統彩電售價只需要五千多元,與劉小姐家的情況大致相同。
看到記者“嫌貴”的表情,該銷售人員又向記者推薦了另外一款“智能”電視。“這一款就是沒有聲控、體感,清晰度低一些,但是也有互聯網和3D功能。”他說,這樣一款“智能”產品比傳統的同尺寸電視只高出了一千多元。同樣是智能電視,售價差出近30%,功能也相差不少。
記者又走訪了洗衣機、電飯煲等銷售櫃臺,首先看到的就是“6種智能手洗”、“全智能壓力鍋”等非常明顯的廣告語。而在一款“身量不大”的“智能”電壓力鍋身上,記者粗略一數,竟然有“稀飯、煮粥、煮飯”等看似差不多的三十多項功能。
“平時家裡也用不上這些功能,太麻煩了。”對於這樣的智能產品,不少消費者並不買賬。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婦就在電壓力鍋前諮詢了很久,最終只選擇了一款最基礎,售價又便宜一半多的普通壓力鍋。
而在智能電視和智能洗衣機等家電櫃臺前的消費者,也是門可羅雀。記者在賣場觀察了近一個小時,發現在詢問的十餘位消費者中,最終也沒有人選擇智能家電。
“家裡寬帶不行,電視連網用不上”、“功能太多,不知道怎麼用”、“價格太高,不值得”……與記者聊天過程中,這些買家將放棄智能家電的主要問題集中到了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