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出門在外就能手機『遙控』操作的電器,可以統計各個接口耗電量並出具統計報表的插座……家居用品智能化的前景廣闊誘人,即便是騰訊,也開始展現出對這一市場的濃厚興趣。
上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海南博鰲召開,『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正式宣布啟動,未來將致力於連接應用、智能硬件、線下服務三大方面,構建以社交網絡為起點的智能硬件生態圈。
事實上,智能硬件以及其中最為核心的智能家居產業早已被看做科技領域的下一個風口。在騰訊之前,國外如Goolge、苹果、三星開始通過資本並購、構建平臺等策略來布局。而在國內,無論是阿裡、百度,京東、小米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家電公司為代表的海爾、美的等,以及無數創業公司果殼、Broadlink等也欲分得一杯羹。
問題來了,同樣打出『平臺』牌的騰訊會獲得開發者和傳統家居廠商的青睞嗎?
平臺間的較量
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推動下,電力載波通信、WiFi和ZigBee等主流智能家居技術已較為成熟。智能家居已處於市場導入期與成長期的臨界點。據機構測算,到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1396億元,約佔全球總規模的32%,相關設備企業將迎發展機遇。
也就是這樣的『風口』讓騰訊深信開放平臺的下一個機會是在硬件方面。
『騰訊的做法是,跟所有的硬件廠商合作,快速地讓硬件覆蓋到8億QQ活躍用戶、4億微信用戶,包括日分發量達到1億的應用寶。』騰訊開放平臺部和移動應用平臺部副總經理侯曉楠表示,通過這些渠道不僅可以分發軟件產品,更可以通過這個去營銷硬件。通過海量的覆蓋,然後解決合作伙伴硬件的售賣,以及對應軟件分發的問題。
基於對騰訊海量用戶的『興趣』,『QQ物聯』硬件開放平臺的首批合作伙伴包括康佳、英特爾、NXP、美國博通、豐唐物聯、康康血壓等諸多國內外知名硬件廠商,橫跨傳統硬件、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智能車載、健康設備等多個領域,英特爾更是會在智能家居方面與騰訊展開合作,推出智能家庭網關解決方案。
按照計劃,騰訊將在未來三年內幫助超過1000個互聯網傳統合作伙伴進行互聯網轉型,並提供20億元的扶持針對互聯網硬件開發合作伙伴。
但事實上,騰訊已是平臺戰略的後來者,無論是百度、阿裡、京東還是海爾,它們都表示開放接口。
『建立一個開放平臺一統江湖是各個公司的最終目標。智能家居今後不僅是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演變為一個集團和集團,甚至是一個聯盟和另外一個聯盟之間的競爭。』中信證券家電研究分析師認為。
從百度family到京東+計劃、阿裡雲的『家庭生態鏈』到未來小區、海爾『U+平臺』以及美的M-Smart的戰略布局,各自已開始暴露出『征戰』平臺的野心。
誰是破局者?
『智能家居目前來看是難以區分由誰來主宰的,但家電聯盟來做這種東西還是有起點優勢。』易觀國際分析師徐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家電廠商的優勢在於其多年建立的家電產品的供應鏈、渠道、售後服務等,不過也有劣勢,如軟件上的開發,如何解決和其他家電品牌之間互聯互通都存在問題。
事實上,為了解決不同家電廠商產品之間的互聯問題,中國市場曾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相關機構、IT企業和家電企業進行產業互動,最終形成了兩大網絡家電的標准,即閃聯和E家佳。閃聯陣營主要包括聯想、TCL、康佳、海信等;E家佳陣營則主要包括海爾、清華同方等。
但隨著競爭的加速,家電廠商更傾向於『自建聯盟』,掌握主導權,確保品牌和利益的最大化。
2014年,包括海爾、長虹、美的在內的眾多國內家電企業均已宣布了相關策略和部署:海爾在原有的U-home智能家居系統外,試圖推出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長虹期望將旗下黑白電共同融入家庭互聯網大戰略;美的則旨在建立千萬用戶級的社區。
『但僅僅憑借傳統廠商自身力量集聚用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徐昊對記者說。
他認為,只有軟硬件和服務深度結合,纔能博弈出智能家居產業鏈的最終整合者。智能家居平臺,不僅僅需要智能硬件產品的支持,更需要有雲端、軟件端的綜合能力。同樣,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雖然具有一定的用戶基礎,這種基礎包括流量、用戶數據、軟件等,但也需要吸引更多的智能家居硬件公司加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智能家居得以鋪開的前提在於通訊協議標准化、數據處理雲端化、操作系統統一化,軟件和硬件生態圈相互融合則需要更長的一段時期。
方案設計公司易瑞微科技總經理諶剛生對記者表示,在博弈之中,不少上游中小方案公司都將希望放在了苹果身上。
『就像是苹果顛覆手機一樣,市場需要的更多是預熱效應。在未來,智能家庭入口不止一個,或是硬件,或在雲端,智能家居也將推動建立一個開放而安全的雲平臺,為用戶、運營方、廠商提供一個共贏的產業鏈和生態圈,但總是需要有人去引爆整個市場。』諶剛生對記者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自身並不具備對家居市場的掌控能力。徐昊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家電制造國,企業對硬件資源掌控度非常高。目前來看,各大公司多希望將產品在自身的軟件平臺上開發,合作的對象多以小米、阿裡、百度這樣的國內巨頭為主,苹果未必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而對於小的廠商來說,苹果是否能成為一個強勢的網關和運營平臺,目前仍看不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