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外資電視品牌的日子正在變得不太好過。
據報道,韓國LG電子近日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LG電視部門利潤下降82%至298億韓元(約合2700萬美元)。由於電視業務的拖累,LG電子淨利潤從1年前的2475億韓元(約合2.2億美元),下降至221億韓元(約合2000萬美元),同比減少91.1%。分析師指出,LG電視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效率銳減,這與其全球彩電業老二的地位極其不匹配。
隨著國產電視的崛起,外資品牌佔有的市場不斷被擠壓,LG電子的遭遇尤其突出。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LG電子2012年在全球彩電業的市場份額為14%,同期在中國市場的彩電出貨量份額只有1.6%。在此前兩年,這一數字還分別為4.4%(2010年)和2.8%(2011年)。現在,在中國市場,三星、LG兩家韓系電視品牌只維持不到15%的佔有率。
外資電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逐年下滑,其中LG電視的下滑幅度最為明顯。
遭遇中國本土品牌阻擊的還有日系品牌。數據顯示,2012年日系品牌在中國的銷售整體下滑幅度超過40%,其中,銷量最大的夏普同比下滑幅度超過50%,索尼也有40%以上的下滑。對於將中國市場作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來運營的日系品牌來說,中國市場的陷落令其有些焦頭爛額。
據奧維諮詢的數據,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超過40%,這樣的增速在全球市場可稱絕無僅有。去年中國彩電市場銷量4000萬臺,約佔全球2.1億臺彩電市場的1/6。失利於中國市場對於外資而言將損失慘重。
調研機構對去年國內市場電視品牌佔有率的調研分析顯示,從市場份額來看,佔據前四名,且份額超過10%的品牌均為國產品牌,依次為創維、TCL、海信和長虹。業內人士表示,本土品牌在發掘和開拓三四線城市方面,相比外資品牌具有絕對的優勢。相反,缺少渠道則成為外資在華發展艱難的主要絆腳石。
此外,業內人士還指出,構成電視市場的已不是簡單的“硬件”,智能電視、3D電視、雲電視等新概念產品正在顛覆消費者對電視的認識。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中國電視行業正迎來一場劇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品牌、渠道建設遠遠跟不上產品發展速度,技術創新偏離市場需求等問題,也值得企業關注。
韓企誤判超高清市場
面對在中國市場的受挫,LG有意作出改變。
LG電子華南大區總經理杜華近日向媒體表示,2013年LG的戰略核心之一是把中國作為戰略市場,將在新品推出和渠道完善上重新發力。產品方面將在中國市場重點推廣84英寸4K超高清電視以及55英寸的OLED電視。杜華透露,55英寸的LGOLED電視計劃在中國的售價由約17萬元人民幣改到14萬元。
在超高清電視領域,日系與韓系品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韓系品牌希望借OLED打一場翻身仗,日系則將重點放在4K技術上。
在今年初,一款55英寸的LGOLED電視在韓國率先上市,但由於該款電視機價格高達1100萬韓元(約合9900美元),上市兩月後在韓國市場僅售出約200臺。
業內專家和從業者普遍認為,強推OLED的時機尚未成熟。有面板行業從業者透露,小尺寸(5.5寸以下)OLED平均良品率大約是50%-60%,大尺寸的平均良品率僅為10%-20%,55英寸OLED面板的良品率僅為個位數,其價格更是同尺寸液晶電視的近10倍。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常務副秘書長郝亞斌認為,短期內這一瓶頸難以突破,OLED產品大規模量產應該在2-3年後。
據報道,三星和LG等韓系廠商在OLED的開發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其各自新品上市的時間卻在不斷推遲。截至目前,三星的OLED電視仍未上市。有分析指出,在制造OLED電視機實現收益的問題上,兩家韓系廠商都陷入了困境。
駐首爾的行業分析師JeonByungKi就此指出,三星和LG均錯誤地判斷了超高清市場,如今,它們認為普通液晶彩電的生命周期會有所延長。
為此,兩家韓國公司都重新制定了高端電視機戰略,計劃提昇液晶電視機的產量,從而維持其對電視機產業的統治。三星和LG的發言人也均表示,他們仍將承諾於OLED技術,但會同時擴展使用液晶技術的超高清電視機產品線。
分析人士稱,韓國電視機制造商的失誤,為索尼、夏普及國內的創維、海信等品牌提供了進入高端電視機市場的機遇。據了解,上述公司均推出了使用常規液晶顯示屏,且分辨率能夠與OLED新顯示屏技術匹敵的電視產品,且售價遠低於OLED電視。創維不久前推出的一款50英寸的4K極清雲電視售價約為8499元人民幣。此外,創維、海信、TCL等國內主流彩電廠商均推出了84英寸大屏幕4K電視。
奧維諮詢平板事業部副總經理劉闖分析指出,LG電視在中國“失利”的原因之一在於其產品不夠齊全。相比之下,三星給中國團隊產品企劃的權力,而LG仍是由韓國總部開發產品,新品上市節奏就要慢於中國品牌;另一原因則是相對中國品牌外資缺乏渠道的優勢。
外資份額不斷被擠出
隨著節能補貼等國家扶持政策的相繼退出,業內人士表示彩電業將迎來全市場化狀態下的新考驗。不過,今年以來,國內的彩電業已有復蘇態勢。
奧維諮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彩電終端零售量達427萬臺,與去年同期銷量相比顯著提昇,增幅為7.7%。在平板市場上,國內品牌陣營和國外品牌陣營呈現72:28的格局,國內品牌的佔有率持續上昇。創維、海信、TCL等本土彩電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昇,延續了前4個月行業快速增長的態勢。
其實,在2012年液晶電視的品牌競爭格局上,本土品牌就已顯現出領先優勢。從市場份額來看,佔據前四名,且份額超過10%的品牌均為國產品牌。
對於外資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品牌的主要問題體現在渠道上。LG電子中國市場的相關負責人士也坦言,外資企業缺少的就是渠道。據了解,一般外資企業的渠道是在地區連鎖、百貨店、批發商、專賣店等銷售產品。LG即將其銷售渠道主要在全國的家電大連鎖內,其中在國美、蘇寧的銷售,佔LG在中國家電銷售份額的1/3。
業內人士指出,從產品到營銷及服務,外資品牌必須作出改變、刺激需求,纔有望在下一輪的競爭中挽回局面。對此,DisplaySearch分析師建議,“索尼等日企應該采取措施來刺激4K產品線的需求。兩家韓國制造商必須順應潮流推出4K產品,而且必須快速行動起來。”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未來彩電業的競爭模式,將更多地從原有硬件競爭轉向內容競爭和渠道競爭。而在電視互聯網化的過程中,國內外傳統電視制造企業都將面臨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