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從前些年完全依賴進口,到2012年國內產能攀昇至全球市場份額的近10%,中國液晶面板產業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背景下逆勢投資,同日韓等企業展開激烈爭奪。
中國電子產品整機制造企業,一度飽受“缺屏之痛”,所需液晶面板主要依靠進口。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即使在2012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依然高達503億美元,僅次於集成電路、石油和鐵礦石。
最近幾年,中國內地湧現液晶面板投資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規模(含建成、在建和規劃)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隨著各地產能的陸續釋放,目前中國內地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產基地。
在業界看來,面板國產化的快速發展,終結了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中國的電子整機企業對國際面板廠商的依賴有望不斷降低。
為扶持國內面板企業發展,我國自2012年4月1日起,對進口32英寸及以上尺寸液晶顯示板的稅率由3%調整至5%。
賽迪顧問認為,2013年我國液晶面板自給率將進一步提高。隨著京東方和華星光電8.5代線投片量的增加,國產液晶電視面板自給率有望達到40%。
隨著國產面板產能持續擴大和國產電視面板自有率不斷提昇,以及我國關稅政策的調整,2013年我國液晶面板進出口逆差將進一步收窄;同時,出口顯示面板產品結構有望優化,大尺寸面板出口比例將有所增加。
雖然面板國產化步伐日益加快,但一些挑戰仍不容忽視,如當前歐美市場需求減弱,造成全球范圍面板供需問題;產品高值化與國際競爭力仍待提昇;韓國、日本積極發展前瞻技術與產線;上游材料、設備面臨自主供應鏈不足等。
經濟學家郎咸平不久前在微博中表示,“中國液晶面板業就像兩年前的光伏行業一樣以大躍進方式飛速發展。其結果必然導致嚴重產能過剩。更可怕的是三星釜底抽薪地發展新一代有機液晶面板。三星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國幾千億液晶面板行業將重蹈覆轍。”
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研究員林麟認為,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觸控、3D等新型顯示技術為大陸面板廠商擺脫低端制造指明了方向,國內企業需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布局新型顯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