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制面包成為了夫妻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不過因烘培技術的生疏,在制作面包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尷尬的事情。當面包機出現之後,完全改變了制作面包時的尷尬情況,因為只要嚴格按照配方比例,順序准確無誤就可以輕松作出一個香味濃郁的土司面包。不過雖然用面包機制作面包相當簡單,但仍有很多朋友在使用面包機的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小編綜合了幾項烘培新人在使用面包機時發生,接下來就有小編來揭秘下如何改善此類問題!
溫度:夏季溫度較高,面團在機器裡攪拌因摩擦生熱溫度會昇高,從而影響面團質量。用冰水或冰牛奶就可以調整面團的溫度。如果用戶沒用冰水或者冰牛奶,在攪拌中途發現面團溫度高了,可以拿出來立即在大理石案板上攤成大片可令面團迅速降溫。
水量:溫度和濕度及高筋面粉吸水性的不同,不要一次性把配方中的水量全部加入,最好留20%,根據面團的吸水性適量增減。如果面團始終不能裹在面包刀上攪拌,說明水量不夠,過硬的面團不易攪拌出薄膜,要適當逐漸的加入水量。
面粉:做面包要用高筋粉,比較容易出筋,拉出薄膜。
酵母:冰水不能直接接觸酵母,這樣會減弱酵母發酵能力,導致面團無法發酵。要先在桶內先加冰水,面粉蓋過水,最後加酵母;酵母也不能接觸到鹽,鹽會殺死酵母,影響面團的發酵。
攪拌:面團由濕粘、粗糙慢慢的變的光滑、緊實,用手可以拉開小片不易捅破的薄膜,這時就OK了。攪拌的時間要控制好,攪拌過度造成面包膨脹力太好,做出來的面包容易爆裂。攪到合適的面團剛好不是很粘手,攪過度的面團很粘手,可以拉出很長的面筋,拉出的薄膜很容易破裂,非常的柔軟,整成球形會下塌。
發酵:面團正常的發酵:一般的面團第一次發酵是發酵到2-2.5倍大,溫度是28-30度發酵40-60分鍾。如果溫度低發酵時間要延長(第一次發酵好的面團放冷凍室冷凍半小時再操作,這樣不會粘手,也不用擔心面團在整形時發酵了);中間發酵(松弛)10-15分鍾,視面團的筋性及造形要求而定;最後發酵溫度是40度發酵20-40分鍾,視面團的種類及及造形要求而定。實心包發酵至2-2.5倍大,包餡面包發酵至1.5倍大,因為外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皮。發酵不足是造成面包不夠松軟的一大原因,可以在最後發酵時略發久一點,也不要太久,時間太久出來的面包馬上塌不成形,而且內部組織粗糙。
塑形:對於烘培新手來說,塑形是一大難道。可以在刷好蛋液的吐司上撒上些杏仁片、杏仁粒、酥松粒、芝麻、麥片等來裝飾,瞬間美貌指數上昇,就算是送人也不失面子。
烘烤:面包機空間小,采用的是側面加熱,烤出來的面包四周和底部上色會比較深,表皮又比較厚。在烤面包前,可在面包機的四周裹上了一層錫紙。這樣烤了來的面包色澤金黃,四周和底部也不會顏色過深,表皮也不會過厚。
保存:剛出爐的面包不要吃,因為面團發酵的過程中,內部會產生一定量的乳酸菌與醋酸菌,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而胃病。正確的吃法是將面包放置於空氣中,使之冷卻並揮發掉內部的乳酸與醋酸後再吃。面包放涼後馬上用膠袋包裝密封起來,夏天放室溫可以放2天;不要放冷藏室保存,容易脫水、發霉,吸附冰箱異味,老化也比較快;多餘的面包可以放冰箱冷凍,可以保存一個月,要吃時取出回溫,再用烤箱烤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