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舊件翻新的“一條龍”服務
記者通過淘寶網聯系上名為“潮興電子元件批發零售部”的網店,其主營業務為“各類三極管、二極管、電容、IC集成以及其他DIY配件”的,給出的承諾是“拆機正品、質量保證”。記者向店主詢問拆機件有沒有經過處理,對方表示“如有需要可代客戶加工翻新”。該店主稱,“我們有專門加工的工廠,進行打磨、重新刻字”,並聲稱“加工之後,看不出翻新痕跡。”委托翻新加工價錢也相應提高,以行管為例,每個加工費是0.3元。
上述“山寨”手機商劉先生則告訴記者,對拆機件進行翻新加工只是其中一種模式,“還有專門收購倒閉工廠庫存電子元器件的公司,以極低成本收購,然後重新翻新或包裝。”這些公司通常有自己的翻新設備或封裝機械,可自己印刷標簽或標牌,甚至連包裝塑料盤或編帶都可自己制作,是一條龍服務。“把回收來的電子元件包裝成名牌貨,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IC為例,在深圳寶安地區,就有很多“激光科技”或“電子科技”公司,提供IC翻新服務。如位於寶安區西鄉深圳市豐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聲稱“可打磨各種封裝的IC”,“把原來的標識去掉再打上所需的型號、批號或品牌。”該公司承諾“只要是您想要的效果,我們都能做到”,“客戶的信息及產品絕對保密”。
同樣位於寶安區西鄉的深圳市世紀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聲稱可對“IC、三極管、電容、電阻、電感、內存、芯片、SD卡、MMC卡等”進行“激光刻字,精密打磨,激光去字、翻新加工”。記者向該公司業務員諮詢時,對方說:“以前公司規模較小,只有一臺打字機,現在已經發展到2臺打磨機、2臺打字機、一臺蓋面機、一臺編帶機、一臺真空包裝機,可以提供IC加工一條龍服務。”記者根據廣告所留的地址,找到該公司所在地後,雖然發現確實有工人在加工翻新IC,但在現場沒發現任何公司標識,在工商部門也查不到該公司的注冊信息。
混亂無序的“再利用”
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姜小波在答復記者的采訪時說:“二手翻新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控制得好,是資源的再利用,現在有個名稱,叫‘綠色再制造產業’。”他舉例: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對平板顯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將液晶顯示器、印刷線路板、冷陰極熒光燈等關鍵零部件進行拆解,經檢測合格後進行再利用。
“關鍵的問題是要有個‘變廢為寶’的規范。”姜小波說,電子元器件的壽命一般達到10年以上,如果只用了幾年,原則上應該可以再利用。“如果電子元器件壽命快到了,器件性能退化,就可能影響主板的性能,也可能引起安全問題。”
戴星翼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國外對舊電子元件再利用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要先對這些零部件進行性能檢測。檢測顯示性能還是非常好的、與新的沒什麼兩樣的,允許進入生產線。生產企業則會在說明書上講清楚電器采用哪些二手電子元器件,並在價格上給予優惠;性能上不如新產品,則組裝成二手貨;檢測已經不好用的零部件,則把它分類後打碎,粉碎以後重新進入原料體系。
“中國當前電子垃圾產品的回收和再利用還只是一個自發的市場,門檻、環保標准都非常低,政府的監管也不到位,問題也就頗多。”戴星翼說,電子垃圾要再利用,實際上門檻很高,小作坊式的產業水平過於粗放。
“翻新電子元件,最好的情況是拆機件,由舊機拆下來的原型號,沒壞,還可以用一段時間;但現在市面一些翻新電子元件,雖然外形相同,但參數不同,裝上去肯定不行,達不到要求。”葉宇說。
機芯板堪稱電視機的“心髒”,一塊普通的電視機機芯板,電阻、電容、二極管、三極管等電子元器件數目達數百個。在電子行業,電子元器件被視為電子產品的基礎和核心。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元器件可靠性研究分析中心在一封會議邀請函中提及:“電子產品在各階段的故障大多與電子元器件有關”,“元器件的質量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子產品的可靠性”。
“從行業規范來說,電子產品不允許擅自使用舊電子元件。因為每個電子元件有使用壽命,當在電子產品中使用舊元件,按照木桶原理,其整體壽命就由舊元件壽命決定了,但舊電子元件很難分辨它的壽命。”葉宇說。
類似電視機機芯板采用翻新電子元件的行為,實際上很隱蔽,一般很難發現。葉宇透露:“如果翻新技術好,又被組裝在電子產品裡,普通消費者沒有能力作出判斷,即便是專業人士,也未必能100%分辨出來。”
“目前電子元件供應商還是比較老實的,一般會告訴生產廠家其出售的電子產品是翻新還是舊的,但半成品及成品商則不會這樣做。”葉宇說,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生產者知道元件性質,只有買整機的人蒙在鼓裡。“如果生產商跟元件商勾結起來,要發現造假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