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這或許是春蘭股份背後底氣所在。目前,春蘭集團有七大產業,包括空調、機械、新能源、房地產、酒店業、商貿、金融與投資。其中,新能源是最具潛力的業務之一]
深居簡出多年的春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陶建幸,忽然重返媒體視野。
3月27日,“第九屆春蘭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落地江蘇省泰州市舉行。當晚開幕酒會上,陶建幸現身了。但他沒有講述春蘭往事,也沒有參加春蘭組織的一場新聞發布會。
這個曾經引領春蘭上世紀90年代登上中國空調王位的企業家,已對外沈默多年。也許有難言之隱,也許感到幾分落寞,但此次春蘭的信息,似乎透露了他的雄心。
“陶總希望春蘭集團各個板塊的業務‘今年都衝一下’。”春蘭一位內部人士透露,2011年,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春蘭生產經營同比增長了20%。
那麼,陶建幸這一閃,對於春蘭意味著什麼呢?
欲重返主流
一切跡象顯示,遠離鎂光燈的春蘭集團,正匯聚元氣,重返主流。
讓我們梳理一下近來它的動作。今年元旦起,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等媒體的黃金時段,忽然密集出現了春蘭空調的廣告。3月下旬又增加了廣告投入,累計已達1億元。有的電視臺廣告將覆蓋全年。
這讓人納悶。因為業內普遍認為今年空調業增速放緩,有人甚至預測銷量或出現負增長。
春蘭集團高級副總裁劉亞夫對本報說,2011年部分空調企業銷量下滑60%~70%,但春蘭空調銷量同比增長33%,去年推廣的縣級代理商制初見成效,所以今年一季度加大廣告投入,希望乘勢而上。
他說,未來空調業增長點主要在三四級市場,所以公司已放棄大城市代理制,改為縣級代理,計劃今年縣級代理商增至2000家,最終鄉鎮網點數量增至10000個。
1995年,春蘭曾被國家統計局授予“中國空調之王”稱號,但後來被格力、美的等超越。不過,眼下它倒沒多少包袱:去年中國空調庫存一度達2000多萬臺。春蘭盤子不大,反而因禍得福。
它啟動了渠道扁平化變革。除連鎖賣場外,全國每縣(區)均發展一家代理商,這增強了春蘭對渠道的掌控。今年以來,春蘭空調代理商網點數量同比增長100%以上,代理商回款也大幅增長。
此外,春蘭空調還強化研發與投入。去年6月起,投資4億多元對壓縮機及空調整機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自動化程度;當稀土漲價導致變頻空調壓縮機成本上昇後,春蘭用鐵氧體來代替稀土磁性材料,降低了成本。
“我們要重返主流陣營,今年空調內銷量衝擊300萬臺。”江蘇春蘭制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600854.SH,下稱“春蘭股份”)總經理沈華平透露,目前春蘭家用空調年產能單班為300萬臺,“兩班倒”可達600萬臺;壓縮機年產能增至350萬臺,產能沒問題。
記者27日參觀春蘭掛機空調及壓縮機生產車間時發現,它如今有3條冷凝器、蒸發器生產線,8條空調整機生產線以及3條壓縮機生產線。經過改造,“兩器”不用著地,通過輸送帶在生產線之間傳遞。
陶建幸的底氣
春蘭今年一反常態,變得高調,還另有原因。前兩年,春蘭股份業績不佳,戴上“ST”帽子。去年,春蘭空調業務虧損收窄,注入一些新資產後扭虧為盈。2010年虧損約3.28億元,2011年預計盈利1800萬元。
但這掩不住曾經的“中國空調大王”的落寞。過去多年,當同行風光多元化、國際化時,春蘭股份一直磕磕碰碰,盡管每次似乎都能化險為夷。
一句話似乎透露出它的生存之道。一位春蘭內部員工坦言:“春蘭有幾千名員工,但為春蘭做配套的工人在泰州估計有幾萬人。泰州不可能看著春蘭倒下而坐視不理。”
該人士說,許多人只知道春蘭做空調,卻不知道春蘭集團在空調之外,還有很多業務。
這或許是春蘭股份背後底氣所在。目前,春蘭集團有七大產業,包括空調、機械、新能源、房地產、酒店業、商貿、金融與投資。其中,新能源是最具潛力的業務之一。
江蘇春蘭清潔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孔令國說,春蘭1997年就開始做動力電池。目前鎳氫電池在國內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中佔70%,已用於數千輛混合動力汽車。國家財政部對新能源汽車有補貼,一輛大巴約補助50萬元,混合動力電池一套大約12萬元。
孔令國說,相比鎳氫電池,鋰電池更具優越性。手機已普遍使用鋰電池,但大型鋰電池的安全性能還需改善。春蘭今年鋰電池已產業化,在國內率先量產大容量動力鋰電池。預計未來幾年,春蘭新能源產業的產值有望從億元躍昇至幾十億元,成為春蘭新的增長點。
機械則是另一潛力板塊。記者在春蘭模具車間看到,今年春蘭花3000萬元購進了一臺“五軸連動加工中心”的高級裝備,可生產地鐵自動檢票機等。車間負責人說,他們主要瞄准高鐵、航空產業的機會,做相關配套產品。
此外,春蘭還擁有泰州賓館等酒店物業,以及星威園等商業地產、住宅地產項目。在上海等地也由於家電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低,外界一直猜測,春蘭有沒有可能把新能源業務置入春蘭股份。上述春蘭人士透露,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近幾年,春蘭集團已將一些電廠、房地產資產放進春蘭股份。“一旦政策明朗,新能源產業將會迅速做大,完全可以獨立上市。”
沈華平告訴記者,置入春蘭股份的電廠資產,春蘭方面持有15%的股份,每年有穩定的分紅。置入的房地產項目,2010年年底開始開發,去年10月住宅開始銷售,今年年底交房纔能計入銷售收入;2012年1月商業地產部分開始出租,也會有穩定的租金收入。
盡管如此,春蘭國有企業的氣息仍然濃厚。記者參觀工廠時,居然有警車開道。春蘭依托當地及一些特殊資源,延續著發展。2000年,春蘭曾是國內第一家股份制試點企業,後因種種原因被叫停。“陶總現在對這些已經看淡了。”上述春蘭內部人士說。顯然,體制創新,仍然是春蘭需要跨越的一道坎。
期待陶建幸真正“走出來”
陶建幸在媒體界這一閃,可能在試探做一次人氣鋪墊,看看人們對於他與春蘭的評價。
不過,記者在多期春蘭內刊中看到,陶建幸常常在內部講話,並且十分關注前沿趨勢,與他多年來深居簡出的風格形成較大反差。
筆者揣摩,這種反差可能映射出春蘭集團的一種別樣意味:相對於其他同行,它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種更加市場化的機制。
上述春蘭人士的話也流露出,某種程度上,它還有體制的包袱與地域的情結。這可能是它歷經波折而繼續得以生存,而至今難以長大的原因。
有一個段子是,上世紀90年代,春蘭員工工資已達千元,許多員工以自己身為春蘭人而驕傲,甚至下班後也不願脫去帶有春蘭特色的工裝。
記者在生產線上也看到一些過去的痕跡:許多工人年齡較大,已有白發。這與華南家電企業形成了反差。
春蘭車間負責人說,春蘭掛機空調員工有1500人,其中生產工人1100人、技術人員400人。另有管理人員幾十人。所有生產工人都是國企員工,有的已乾了幾十年。
1973年,春蘭生產了國內第一臺窗式空調。牌子老、品質穩定是其優勢。但與一些南方空調企業相比,春蘭無論是生產規模、生產線的現代化程度還是員工激勵機制都有差距。
沈華平說,春蘭已制訂了一個員工薪資“五年倍增”計劃,今年元旦開始實施,員工工資今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0%。“我們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消化。”
它確實也在不斷前進。筆者依然願為這個身在小城、飽經滄桑的企業祝福。不過,筆者更期望它的步子更大一些。我想,也許當陶建幸真正敢於開放、自由地面對公眾時,那可能纔是春蘭真正重新崛起的時刻,而現在還沒有到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