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直以來,家電售後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不僅是維修所需的零部件存在價格不清、缺乏標准的情況,而且廠商、維修店、消費者之間的三角關系也越來越失衡,消費者的地位越來越變得弱勢。除了消費者群體性地選擇投訴,各方面也似乎並沒有什麼良策,使這種尷尬的局面有所改觀。
家電行業每年的投訴量高得驚人。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僅2011年家用電子電器類的投訴量就達138819件,位列榜單季軍,僅次於服務、百貨類。其中,質量、價格成為投訴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一個深藏已久的隱性利益鏈條也開始曝光——家電售後。亂收費、修不好、維修人員素質低下……在市場開放競爭的時代,消費者屢屢遭遇這種“禮遇”。
很奇怪,少有消費者投訴態度惡劣,因為面子工程早已成為一片“藍海”,廠商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好,可能連競爭的門檻都進不了。所以,在撥打客服報修時,消費者依舊是“上帝”。客服會在很耐心地確認故障後,馬上反映到綁定的售後維修點,維修點工作人員也會與消費者約定上門時間。然而,就在消費者掛掉電話後,“怪現象”就可能出現了。
有消費者反映,維修人員在拆開搗鼓一陣後,什麼也沒換,收了一百元,至於錢花在了哪裡,答案往往就是一句——“反正是整好了”。有的消費者則仿佛陷入了“爛泥潭”,成了維修中心的常客,修了又壞、壞了又修,讓人不禁懷疑替換的零件是不是從垃圾場裡撿來的——“怎麼這麼經不起折騰?”
與客服“柔聲細語”相比,後面的這些“禮遇”讓人不寒而栗。為何消費者只是口頭上的“上帝”,一到現實中,位置就顛倒了過來?維修天價、效率不高、惡性循環……亂象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市場?
廠商VS維修點
缺乏組織難以掌控
筆者了解到,售後維修一般的程序是這樣:客服在接到消費者的電話後,會即時進行登記,然後根據消費者住址,選擇相應的維修點,並把基本情況向其反映。維修點會立即派發維修單,具體的師傅會與消費者聯系,擇機上門服務。
也就是說,客服在整個過程中只起了一個“傳聲筒”的作用,具體實施情況如何,關鍵在於維修點的執行力。那麼,這些散布全國的維修點是以何種形式存在?與廠商是一種什麼關系?他們與消費者的關系又如何?筆者曾致電某品牌廠商工作人員,他們說是“合作關系”,所有的售後維修點都是指定的,而且所有維修人員都會經過廠商培訓。而一家同品牌的售後點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屬於簽約關系,他的說法是“維修點不可能由總部來管理、由總部來經營,他們只負責總的框架”。
筆者隨後了解到,其實大多數維修點都是以私營的性質存在。正如某售後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的那樣,“維修店都是老板個人的,工作人員也都是自己招聘的,但這些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廠商培訓的。”至於,老板是怎麼開店的,該工作人員則表示不清楚,簽約內容具體指什麼,他們也用了“相關規定”來回應。
由此可見,在大多數維修店內,“老板”的地位無可撼動。在廠商與維修店之間,這種簽約、合作關系應該是一種單方“授權”的形式。店內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廠商培訓,每個維修人員都會編號,每個站點也會有站編,店內維修配件都必須由站點申請,然後從原廠發回,維修點無法從中牟利——這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事實卻不盡然,松散的合作關系讓廠商難以對維修點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指導。
維修價格陷謎局
缺乏標准漫天要價
除了組織上的不規范之外,家電售後的價格機制目前也缺乏統一標准,主要包括為上門費、檢修費、零件費。在保修期內的消費者可以不花錢享受維修服務。而一過保修期,對於消費者而言,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據萬維家電網數據統計,大部分廠商的上門費用都是依距離而定,一般為30至100元不等。檢修費分為大修、中修、小修,價格區別大致為>200元、100元至200元、<100元。還有部分品牌,不管壞沒壞,只要拆開機器就得加收檢修費。零件費用一般都是由廠商自主定價,一般處於“保密”狀態,廠商之間很難進行對比。
按照這種做法,家電壞掉後,即便什麼都不換,消費者都要支付100元至300元的“成本費”。北京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告訴筆者,現在家電售後沒有標准定價,完全由他們(廠商售後以及第三方維修點)說了算,消費者最好事先把價格問清楚,不要等到修完時纔發現價格高得離譜。他還透露,現在家電售後是個普遍問題,零件壞掉通常要花掉好幾百,“廠商的售後點稍微好點,有些保障,比如在修完一個月內壞了可以不收費。”在他看來,廠商下面指定的這些維修點,就是依賴維修業務賺錢,“而且維修費特別高,都足夠買一臺新的了。”
面對這些品種繁多的費用,有消費者開始懷疑廠商與維修點中間的利益鏈條。如果消協的說法成立,那麼,哪些業務可以給廠商帶來利潤?維修點是靠著哪些業務賴以生存?維修師傅的主要收入又來源於何處?筆者通過暗訪,從維修店工作人員口中獲知,零件的價格是由廠商制定,他們沒有定價權力。至於維修師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維修費用,比如大修、中修、小修,他們會在中間抽取提成。而零件價格基本不對外開放,消費者如果需要了解,可以通過維修單上的零件代碼與廠商進一步核實。
然而,消費者反映,有維修師傅在收取千元費用的同時,並沒有留下零件代碼。結果懷疑“亂收費”的他向廠商反映,廠商表示是維修人員搞混了零件代碼,多收了500多元。到現在為止,他都不相信這套說法,維修師傅怎麼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其中必定有貓膩兒。多收的那部分錢是真的失誤,還是本來打算自然地流入利益鏈條?對於大多數懵懂的消費者來說,這種“搞混”的現象絕不是個別情況。
維修配件來源多
缺乏管理濫竽充數
至於為何家電一開維修先例,就會陷入“總修不好”的惡性循環?這只可能存在兩方面原因,要麼是維修人員技術不過關,要麼是更換的家電零件有問題。
對此,北京消協工作人員告訴筆者,零件是不是都來自原廠,這點難以保證,“有些可能就是從舊家電裡拆下來的。”至於這種說法,某品牌售後維修店的人員則很不贊同,他表示每個零件都是從原廠申請發過來的。當被問到維修售後是否有零件庫存時,他又透露,不可能每個零件都有,“光是電視的品類,就有好幾十種,普通常用的零件這邊纔有。”同品牌的另一家店內人員說法則稍有不同,他透露:“某一些不是必須是廠商配件的,可能是由維修中心自購的,這種情況也允許。”他還說到,有一些核心配件在現貨市場根本無法買到,這就必須用到廠商原裝的零件,“像主板、電源板這些肯定是原廠的。”
如果這種說法沒有偏差,那麼允許自購的這些配件范圍有多大?他所說的現貨市場又是指哪些?該工作人員表示,諸如一些外觀件就有可能不是原廠生產的,核心部件基本可以保證是原裝。有一位消費者反映,說自家的油煙機燈罩壞了,撥打客服熱線,維修人員最後竟給他換上了一套非全新的燈罩,結果廠商翻臉不認賬,表示沒有承諾過“換新機”。當然,可能這是個案。目前的家電配件市場比較混亂,有實體市場、網店,渠道來源很多,難以摸清配件的流向。
家電配件如進入廠商申請環節,周期將會變得比較長,消費者多半不願意等。一家國外品牌的維修售後人員告訴筆者,若是北京庫存有的話,只需要2至3天,但若是需要原廠申請的話,就基本確定不了。因此,消費者經常是“兩頭空等”,壞了的家電無法修好,打電話問客服,客服自己都不知道零件什麼時候能到貨。
“第三方維修”困局
缺乏責任渾水摸魚
值得一提的是,廠商的維修售後與第三方維修點在利益上也是衝突的。某品牌廠商的客服人員就表示,如果消費者找的不是該品牌的維修站,產生任何風險,廠商都不會負責任。他們也明確表示,不支持消費者找第三方維修。其實,第三方維修點有著它的優勢,比如上門費。消費者如果找自家附近的維修店,就省去了這筆費用。
這種排斥導致了很嚴重的後果。為了抵抗廠商售後的排斥,一些第三方維修點常常自稱某品牌的售後中心,來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經常有用戶打電話過來,說是我們這維修出現了問題,但是一說到師傅名字,卻發現根本不是這裡的,這種情況很常見。”一品牌售後工作人員如是說。此外,中國質量萬裡行每年都會曝光大量冒充廠商特約維修店的400熱線。據了解,這些假冒維修站廣泛存在亂收費、服務質量差、服務不及時等問題。
北京消協工作人員對筆者表示,保修期外,消費者可以選擇第三方維修,但是必須非常小心,最好能找實體店,因為現在第三方維修店需要重新整頓。他還表示,面對整個行業亂象,消協一直在關注,然後向上面反映問題,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采取措施。
隨著消費者群體性投訴的持續,家電維修暴露問題的針對性也在增強,而消費者在其中尚處於沈默的大多數。明明已經發現了難以置身事外的問題,廣大的消費者手裡卻缺少維權的法律武器。筆者期待,消費者的“強勢反擊”時代能夠早日來臨。
LG冰箱維修記
正如網絡的一句流行語所說,人生就像是刷牙,一邊是洗具,一邊是杯具。家住湖北武漢的王靜(化名)年關過得真是悲催:家中的LG冰箱壞了,折騰兩周纔修好了,然而新的冰箱也買回來了。如今,王靜家裡擺著兩臺冰箱,她自己也不知道該咋整。
昨日,王靜給筆者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冰箱是在年關將到時突然“休息”的,所有年貨的存放便成為首要問題。王靜急著撥打LG客服熱線,希望售後維修用最快的時間把它修好,否則辛苦采買的一堆年貨都得爛掉。打了好幾次電話,維修人員終於上門了,結果卻把王靜一家嚇到了。那位師傅檢查了好一會兒後,對王靜說所有維修費、上門費加起來得一千多元,“說是那個什麼發動機壞了,是冰箱的心髒,就算修好了也許還會‘發病’。”師傅的“漫不經心”讓王靜的心涼了一截,而更悲劇的還在後面:這臺冰箱剛過保修期一個月,這意味著這一千多元的費用全部得從自己的口袋裡掏。王靜心裡頓時不舒服起來,於是和維修師傅理論。 “剛過保修期就壞了,怎麼還要這麼多錢?”“要怪就怪你們家運氣不好。”對於王靜家而言,維修師傅的這句話“殺傷力”極其巨大:莫非冰箱在保修期之外壞掉,消費者就該“啞巴吃黃連”任人宰割?氣急之下,王靜全家一致決定:乾脆不修了!隨後,王靜又果斷買了一臺新冰箱。
但這個事兒實在是太憋屈了,王靜感覺花了許多冤枉錢,就在微博上吐槽了幾句。讓她沒想到的是,這一行動卻給整個事件帶來了轉機。“LG就這麼聯系我了……其實我也沒想到的。”接著,一場危機公關隨即展開。LG工作人員誠懇地表示,“零件的錢還是要收的,其他上門費什麼的就免了。”溝通下來,王靜最終也讓步了。再度上門的依然還是那個要價千元的師傅,這次他只要了400元。相比之前,師傅的態度好多了,維修費還無緣無故少了600多元。
但仔細一算,上門費、檢修費全部加起來也不過100多元,原來1000多元的維修費怎麼就突然變成了400多元呢?這個問題,王靜到現在都沒想通。而望著一氣之下新買的那臺冰箱,王靜心中自然不能平靜,更令她耿耿於懷的是:“他們那質量也掐得太准了吧,剛過保修期就壞!”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王靜的憋屈並不是個別現象。問題冰箱得到合理、妥善的專業維修,對消費者來說本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王靜全家卻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400元維修費外加一臺新冰箱。如果廠商能進一步嚴把質量關,如果事情能在剛剛發生時就得到妥善處理,那麼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悲劇就完全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