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這個元旦,3D風暴席卷中國:國內首個立體電視節目綜合性試驗頻道在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等6家電視臺開播。2012年的節目單,將更加“立體”。
3D電視的推廣,是中國影視界首次與世界在同一起跑線上競跑。沒有成熟模式可借鑒,各國都在投石問路。這一次千帆齊發,中國3D電視能否領航?
“看的是段風光片,體驗一下,感覺還蠻好。”家住上海普陀區的龔偉,在3D頻道開播當天,特地打開電視機,戴上3D眼鏡,“嘗鮮”首日播出的立體電視。
50多歲的他,在2011年國慶時買了臺55寸的3D電視機,3D頻道開播前,主要當普通電視機用,最多買點3D藍光碟片看看。現在,可看的節目多了,他打算勸身邊的親友,換電視就要換3D的,“未來電視機肯定要買有這個功能的,也貴不了多少錢。”
准備
部分城市已建成播放平臺,焐熱了3D電視的溫床
如何纔能看到遠近錯落的3D節目?武漢有線負責人李濟生給出了三條“硬杠杠”:安裝高清數字機頂盒,並與3D電視機相連,再戴上與3D電視搭配的3D眼鏡。一般的普通電視即使接收到了3D節目也沒辦法欣賞到立體效果。
作為收看3D節目的必需品,3D電視機在市場上也逐漸走俏。“3D電視機與普通電視機的差價越來越小,遙控器一按就能改成3D模式,已成為家電廠商眼中未來的主力產品。”而“高清機頂盒成本相對較高,還要1000元以上,建議用戶沒必要自己買,不如參加電視臺的推廣活動,購買每月30元左右的‘節目包’就可獲贈一臺。”東方有線常務副總經理劉九評建議。
目前在上海,搶在第一時間觀看我國首個3D電視試驗頻道的觀眾並不算多。但只要用戶感興趣,觀看3D電視的門檻不算太高。劉九評介紹,目前上海已有280萬戶完成了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約佔上海地區有線電視用戶的半數,中心城區基本完成數字化整轉。“從網絡來說,上海完成數字化整轉的地區都可以收看到3D頻道。”
在武漢,3D電視的溫床也早已焐熱。
據李濟生介紹,作為全國12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已經完成了廣電三網融合業務平臺的建設,3D電視開播並不需要更新設備。此輪推進3D電視同樣基於該業務平臺,有線電視運營商只需要一張在平臺上接收3D節目的接收卡,隨後就可以將節目傳輸至前端平臺,最終傳送到千家萬戶。
“3D電視的推行是大的趨勢,現在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已經開播了3D電視節目,美國更是有4個3D頻道。而現在國內不少家庭的電視由於還沒有換代,所以無法收看3D節目。但是隨著3D電視機的價格越來越便宜,會有更多家庭安裝3D電視機。”李濟生坦言。
龔偉建議,買3D電視機還是要大點的好,“總覺得變成立體後人物會變小,我覺得55寸的都小了,要買60寸的纔好。”
聯袂
3D節目耗時耗錢,六大電視臺破天荒聯手制播
終端與網絡的東風已具,內容纔是3D電視普及的關鍵所在——頻道號為300的3D電視試驗頻道元旦試播,破天荒采用6家電視臺聯合投資開辦的形式。打破壁壘的背後,是對我國3D電視實際情況的客觀衡量。
“時間成本、資金成本、技術配備都很貴,不是一個電視臺能夠獨立承擔的。”3D試驗頻道在節目設置規劃上,采取由各電視臺分時段包乾的方式。上海廣播電視臺提供的1小時3D節目由上海文廣互動(SiTV)制作,仿佛是對6家電視臺通力合作的一個預言,“我們推出的首個節目,是自己錄制的3D京劇《群英會》,尚長榮扮曹操。”SiTV總編室主任李兆豐介紹。
制作3D電視節目,是一件相當耗時、耗力、耗錢的事情。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拍攝同樣時間的電視節目,3D節目錄制前期架機調試時間大約是普通電視節目的3倍,後期制作可以是普通節目的40倍。而3D節目拍攝及制作的相關設備都非常貴,僅一個較好的3D攝像機的架子,就要100多萬元。
目前,SiTV的3D節目可供播出1個月,節目儲備相對較多,且節目類型相對豐富,包括冰球比賽、魅力都市、文藝晚會、霓裳劇場等內容。這得益於上海在國內較早實踐3D電視節目制作,“我們三四年前就開始技術試驗了,僅世博期間就拍了數百小時的素材。”SiTV總經理史支焱透露。
“接下來,我們會根據上海的特點,拍攝一些時尚類的節目,如T臺秀,衣袂飄飄,拍出來效果會很漂亮。”史支焱笑著舉例,“精粹版的《達人秀》也可以拍啊。”
事實上,更基礎的問題纔是目前工作重點。“我們更緊張的還是安全性和舒適度。”李兆豐更關注開播伊始節目的觀看效果。“3D節目技術不達標的話,觀眾看久了會頭暈惡心。這是視差較大的原因,專門的視差檢測設備到位的話可能會緩解。”
突圍
3D帶來全新難題,但好苗子一定能夠成長
作為一名資深電視人,史支焱給3D頻道試播效果打7分。“現在技術就是這個水平,要成熟還要等幾年。頻道做成這樣已經不錯了,畢竟現在還僅僅是一個探索,還需要一個發展階段。”
“3D電視,讓中國的影視界第一次跟全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在中國傳媒大學立體影視教研室主任崔蘊鵬看來,3D電視的發展難題對於整個行業也是全新的考驗。
盡管是行內人,但崔蘊鵬坦言並不太願意專為收看3D電視去購買設備,原因很簡單:沒有內容,“感覺就像是買了一張沒有電影的電影票。”
創作人纔的缺乏,讓3D電視仍然游離於影視產業的主河道之外,“尤其是缺乏從3D土壤中成長出來的創作人纔,2D思維模式難以轉換。”崔蘊鵬打了一個比方,“就像電影由黑白向彩色過渡的時期,出來的彩色電影都特別艷麗,看了有點暈。那是因為彩色電影還沒有成為標准流程。”而現在,3D也尚未成為影視生產的標准。
國家的種種激勵措施讓3D電視駛上了快車道,但在李兆豐看來,作為發動機的盈利模式卻仍然沒有安上,“暫時還看不到盈利的前景。是否繼續免費、是否獨家經營,都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
創作人纔、盈利模式,3D電視需要煩惱的可能遠不止這些——電視觀眾並沒有如電影觀眾般固定欣賞3D效果的收視習慣,如何在提高3D節目吸引力的同時,不過多破壞人們既往的收視習慣?是否只有體育賽事、風光片等節目,纔能令觀眾長時間觀看不易疲勞?業內人士連珠炮式地丟出這些問題,昭示著任何新技術的普及,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但是,3D電視作為潛在富礦,作為電視媒體重奪制高點的利器,仍被業內人士寄予了厚望。
“創新的業務應用,勢必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包括可能孵化一些產業。特別是如果突破裸眼3D技術,將具有巨大的商業應用前景。”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技術管理部副主任霍秋林表示,眼下3D頻道的開播與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已在“倒逼”各家電視臺緊鑼密鼓地更新設備,努力跨越各種技術障礙,制作更多更好的3D電視節目。
“試播對業界的影響會更加大一些,觀眾看到的產品可能有些粗糙,但是有了這樣一個國家級播出平臺,有了這樣的土壤,不愁長不出大樹來,畢竟3D電視不是一棵歪苗,是一棵好苗子,一定能夠成長。”崔蘊鵬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