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其商業模式最大贏利點多集中在硬件銷售,如此的結果就是多數企業淪為制造加工廠,鮮有精力進行技術研發,這在家電行業尤其明顯;此外企業受行業已經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企業盈虧難以預測。
因此,純硬件銷售由於自身各方面缺陷,也逐漸走下商業歷史舞臺。這也是近年來,有關傳統企業進行互聯網思維改造的最重要背景,一大票培訓師以『羊毛出在豬身上』等理論極力忽悠傳統企業踏步進入互聯網界。但事與願違,傳統企業互聯網改造的成功案例寥寥。與此同時,近日樂視在香港宣布推出第3代超級電視,其售價全線低於硬件成本價格,其主要看點有兩個:1.純硬件銷售低於硬件成本2.不做搶購做常態銷售。這兩點看似簡單,也是眾多傳統企業最心儀的銷售模式,但回望四周卻只有樂視能夠將營銷大師的理念發揮極致。
硬件零利潤重點在生態
坦白講,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理論是沒問題的,企業通過硬件免費來獲取用戶,以增加增值服務獲取更多收益。但對於絕大多數企業而言,除了硬件銷售實在找不到更好的盈利方向,所謂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理論也多成為口號。
樂視電視則不同,其已經構成了龐大健康的互聯網生態圈,由以往具有優勢的影視資源延伸至體育、音樂等行業,硬件免費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生態所提供的增值服務獲得更為客觀利潤。
尤其當傳統電視企業都在自建或者結盟形式拼湊影視劇資源時,樂視領先重點構建體育生態,拿到各大賽事的獨家播出權,如高爾夫95%的賽事的都已經被樂視購買。內容獨家,生態健全,意味著生態對用戶的黏著力極強,企業也就有硬件零利潤的行為底氣。
其實,對於硬件不賺錢甚至是免費並非絕對有效,傳統企業切不可被大師忽悠走上歧途。硬件不賺錢的重點也不應該僅僅在賺錢亦或賠錢上,而是應該著眼於整個生態是否可以支橕硬件不賺錢。樂視可以做到,但一般企業難以企及,盲目模仿很容易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取得應有利益,還有可能加快企業衰退。
常態銷售重點在用戶基數
不明真相群眾總以為企業做搶購是出於營銷角度,即通過所謂的飢餓營銷實現產品品牌的高關注度並帶來巨大商業利益。其實則不然,搶購固然有一定的飢餓營銷成分在,但背後更多是無奈。
當今家電行業尤其電視機、手機行業日新月異,每年大小廠商要召開數十場發布會推出新款產品,這也意味著企業方面為降低風險,對庫存要進行嚴格管理。因此,只能通過搶購等形式控制產能,即便是國內知名手機品牌商也不敢貿然進行常態銷售。
此次樂視第3代超極電視宣布要進行預售加常態結合的銷售模式,坊間也多有聲音討論樂視此舉是否會加大風險,但鐵哥以為樂視做常態銷售是水到渠成,風險極小。
1.樂視電視硬件生態已經處於絕對領先
硬件企業怕技術落伍,庫存變損耗所以不敢輕易做常態銷售。而樂視電視在硬件上一直處於絕對領先,各項技術參數短時間內很難被超越。更為重要在,電視的硬件參數固然重要,但其最大的競爭力是在生態。樂視電視互聯網生態格局已成,遙遙領先對手,做常態銷售是不需要過於考慮庫存壓力的。
且通過常態銷售形式可提高用戶的購買體驗,快速獲得用戶,為減輕風險選擇做所謂飢餓營銷的企業在此毫無還手之力。
2.樂視商城的龐大粉絲團
樂視電商不能不提樂視商城,在剛剛過去的919樂迷節中,樂視生態總銷量達17.8億,樂視超級電視銷量突破38.2萬臺。在樂視生態配合下,樂視商城已經成為國內第三大B2C平臺(艾瑞數據),換句話說,樂視商城今天的火爆的也是樂視第3代超級電視選擇常態銷售的有力保證。
雖然當今不少企業紛紛自建商城,但由於產品單一且不具備獨特性,使之不少網上商城淪為面子工程,鮮有效果。而樂視由於其產品鏈包括:電視、手機、自行車、娛樂周邊等產品,互為配合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城,這與一些『偽商城』是有本質區別的。
綜合兩點來看,樂視電視的現貨+預售的模式是完全可實現的,且在商業邏輯方面看基本也是低風險,但由於其銷售的便利性可最大程度上獲得用戶親睞,沈迷於搶購的傳統家電企業在此陷入被動局面。
傳統制造企業轉型是個大命題,樂視的成功也並非針對所有企業有效。但鐵哥建議企業不妨仔細研究樂視案例,構建自己可掌握的生態圈,如此纔有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能。切不可再被大師忽悠。此外,說句題外話,樂視電視此次發布會在香港舉辦,也從側面反應了樂視的國際化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