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自2007年開始實施的家電下鄉政策將於2013年1月31日到期,商務部在1月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不包括山東、河南、四川、青島)家電下鄉產品銷售7991.3萬臺,實現銷售額2145.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分別增長22.6%和18.8%。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98億臺,實現銷售額7204億元。按照這種速度計算,截止1月31日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有望突破3億臺。
從這組數據可以清晰的看出,家電下鄉之於家電企業和農村市場的貢獻居功至偉,但是在政策到期之際,並未出現家電下鄉產品搶購熱潮,消費者顯得冷靜而理性。同時,面對被政策透支的市場,眾多輿論也偏向讓家電行業回歸到沒有產業政策下的公平競爭,在默默無聞中退下歷史舞臺的家電下鄉政策是不是不再具有延續的意義?國家補貼政策是不是已經淪為雞肋?記者采訪了數位行業專家,針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翹尾效應不及以舊換新
2011年底以舊換新政策到期之前,消費者連夜排隊領取以舊換新補貼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當年10%的補貼讓消費者熱情高漲,而當下這13%的補貼誘惑即將終結,消費者卻反映平淡,家電下鄉翹尾效應與以舊換新相比相差甚遠。
其實早在2012年年底開始,家電賣場中貼有“家電下鄉”標識的產品就已經很少,部分產品已經是斷貨狀態,大部分代理商也明確表示,接到家電下鄉到期不再延續的消息之後,工廠已經停止了生產家電下鄉產品,經銷商也停止備貨,以拋售庫存為主。無錫某代理商表示,因為家電下鄉政策實施時間較長,很多農村購買力已經提前釋放,家電屬於耐用型產品,更新換代周期還未到來,所以不會再有爆發式需求出現。而且在家電下鄉補貼范圍內的產品不僅有價格限制,款式也相對簡單,如果沒有補貼將很難吸引消費者,渠道、賣場都提前清倉,在2012年底就進入整理階段。
奧維諮詢研究院院長張彥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兩大政策的補貼對象、預期作用以及實施年限均有所不同。其中以舊換新政策只實施了兩年,並沒有將消費需求耗盡,而且目標區域是一二級市場,力求推動家電產品的昇級換代,由於城市市場消費能力較強,對於家電潮流性追求高,對政策的消息來源也更廣泛,因而都趕在補貼結束之前趕緊換掉舊家電。但是家電下鄉已經實施了四年,它和以舊換新的“意猶未盡”相比起來已經是“強弩之末”,農村市場消費需求已經得到深層次開發,該買已經都買了,剩餘的並不急切的需求也不會急於在這段時間內爆發。
家電產業不是溫室的花朵
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分析,包括家電下鄉在內的三大補貼政策出臺的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國際經濟低迷出口市場陷困,政府為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從而拉動內需,同時也通過補貼政策刺激家電產業昇級,以達到更為節能低碳的環保要求。
然而,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並沒有理想中規范順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劉步塵表示,在2007-2009年期間,由於農村市場家電普及率確實低,消費需求在補貼的催化下得以釋放。同時,為眾多企業的開拓三四級市場提供了契機,市場觸角大范圍向農村市場延伸,使得農村家電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開發,家電下鄉政策推動家電普及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是等到2010年以後,國家補貼政策顯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家電下鄉產品報價昇高,補貼過後仍然貴於其他產品,並沒有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實惠。此外,只買發票不賣產品的騙補現象也開始出現,使得原本旨在推動家電市場昇級的產業政策成為不公平的競爭平臺。因而,劉步塵認為不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產業昇級的角度,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繼續延續的作用都不大,而且家電行業是市場化非常高的行業,並不是溫室裡的花朵,過多的產業政策只會讓行業產生更多不公平競爭因素,而忽略了技術昇級的本質。
中怡康市場研究品牌總監左延鵲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家電下鄉政策是希望提高家電在農村的普及率,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內每百戶農村居民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擁有量分別由家電下鄉前2007年的94臺、26臺、45臺和8臺,提昇至2011年的115臺、61臺、62臺、22臺,這充分說明家電下鄉已經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家庭家電的普及,完成了其使命。
張彥斌也指出,家電下鄉主要就是為了刺激農村市場,帶動農村市場消費需求釋放而出臺,在一二級市場家電需求趨向飽和的時候幫助企業向三四級市場拓展,現在這個目的已經達到,所以此類政策延續的必要性不是很大,而且政策效應也有一個周期性,在經歷了四年補貼之後,即便是現在政策繼續延續也不會產生2008-2009年那麼明顯的作用。
國家政策只是拋磚引玉
顯然,在家電下鄉退出之際單純的議論其功與過都顯得過於片面,我們看到補貼政策效應在末期如夕陽般逐漸退去的光和熱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為農村市場家電普及作出了空前的貢獻,甚至讓很多頻臨消失的中小企業以農村市場為突破點重新又回到的了正常的發展軌跡。
正如張彥斌所說的比喻,想要到達一個目的地,有車的情況下當然先坐車,沒車的時候纔走路,對於企業發展的過程來說,家電下鄉等補貼政策就是“車”。家電企業作為企業的一種,必然在經濟大環境下生存,國家政策也是根據當下的經濟環境做出的調整,企業不應該依賴於政策,但是有政策的時候要利用好,這纔是理性的生存發展之道。
張彥斌強調,家電下鄉政策結束之後,當下依然在實施的只有節能惠民政策,其延續性還不得而知,但是未來國家政策取向與國家經濟走勢息息相關,之後即便是沒有專項針對家電行業的政策出臺,另外一些諸如新農村建設之類的國家政策依然會帶動家電產業的發展。
家電下鄉最直接的表現是實現了終端產品向農村地區的銷售,但是從本質意義上講,是實現了對農村地區需求結構的差異化滿足,因而家電下鄉雖然結束,但是三四級市場依然是各大企業布局重點,持續地針對農村用戶需求進行產品研發、營銷推廣纔能進一步鞏固既有份額以及拓展新市場,拋磚引玉是國家政策該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