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在講究生活質量、養生之道風行的當下,很多人會聞輻射而色變。《每天對著電腦4~6小時的人必看》、《你知道身邊有哪些輻射源麼?》一類的帖子在網上被大量轉發熱捧,讓每個人似乎都能夠對電磁輻射有“相當專業”的了解。與此同時,有關如何防輻射等林林總總的說法開始出現,被很多人奉為行事“寶典”,並在口耳相傳中漸漸成為“常識”。那麼,這些所謂“常識”准確麼,科學麼?
這次,要跟“常識”較較真。我們動用了電磁輻射專家、環境安全專家、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等力量,針對那些廣為傳播的說法,來一次1vs1的剖解。
讓我們看看謠言和真相,哪個跑得更快?
說法1:手機一格電時輻射大千倍
在手機電量只剩下一格的時候或是充電的時候,最好不要打電話,因為此時的輻射是平時的1000倍。
真相:謠言!這個說法傳播非常廣,而且很多人也信以為真。果殼網已經批駁過這個謠言,科技達人天藍提琴做了專業的回答。通常人們說的手機輻射強度是指手機的發射功率,也就是手機發射出來承載著語音和數據信號的電磁波的功率。這個強度與手機的剩餘電量沒有任何關系,但和手機信號的強度有一定的關系。手機的發射功率是由基站控制的。每個手機都會不斷地向最近的基站發送信號,如果來自某個手機的信號太弱,造成通話無法正常進行,基站就會發出指令讓這只手機增大發射功率;如果來自某個手機的信號太強,為了減少手機間的相互乾擾,基站就會命令手機降低發射功率。
因此,一般來說手機信號越弱,輻射越強。手機的輻射強度和它的剩餘電量沒有任何關系,只和信號強度有關。這個流言的始作俑者應該是混淆了手機“一格電”和“一格信號”這兩種情況。
說法2:手機輻射能夠爆米花
四部手機對角擺放,中間放玉米粒。撥打其中的任何一部手機,玉米會在瞬間變成爆米花。
真相:騙局!這個場景的視頻最終被證明是一個騙局。該視頻由藍牙耳機制造商Cardo制作,其目的是促銷耳機。使玉米粒成為爆米花,是桌子下隱藏的加熱裝置,而不是所謂的“手機輻射”。
根據記者對專家的采訪,玉米粒需要加熱到232攝氏度左右,裡面的濕氣纔能蒸發,從而爆裂,成為爆米花。如果手機在通話過程中能釋放如此多的微波能量,那麼我們的手和耳朵早被灼傷了。
說法3:筆記本電腦WiFi“殺精”
2011年阿根廷的一個研究機構稱,筆記本電腦WiFi會降低男性精子活力,論文認為可能存在熱效應以外的其他效應降低了男性精子活力。
真相:誇大!分析這個說法首先要看實驗的具體過程,果殼達人Albert_JIAO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實驗將體外的精液連續接受輻射4個小時,與體內精子接受WiFi輻射的實際境況有所不同;實驗中移動率下降,DNA片段化增多的那部分精子是否會對整個精子群體有明顯影響也有待確定;此外實驗樣本只有20幾個,重復試驗也未進行;對照組的設置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簡單推論到人體,說筆記本電腦WiFi會降低男性精子活力,為時過早。
事實上,對於WiFi使用者來說,無線上網輻射的主要來源並不是那些外表看起來“很專業很輻射”的路由器,而是在上網的時候自己手上的筆記本電腦。因為無線上網的時候,用戶筆記本電腦裡的天線和路由器上的天線之間互相接收和發送信息,筆記本電腦裡面的天線發出的輻射並不比路由器的輻射小多少,而電磁波輻射的功率大小是和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的,一般情況下無線路由器可能在幾米的距離之外,而筆記本電腦就在眼前,不過幾十厘米,這樣一來,往往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纔是真正的輻射源。
說法4:樓頂有基站樓內輻射大
很多辦公樓宇在樓頂上安裝了通信基站。那麼樓裡面的電磁輻射特別大,頂樓尤其大。
真相:不靠譜!基站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於天線。而天線是有方向性的,傳播信號基本是水平方向發射,而不是垂直方向。所以位於基站之下的建築物恰好位於盲區,基站正下方輻射最小。再加上建築材料的阻隔,電磁輻射的衰減非常大。根據北京市輻射安全技術中心電磁環境室的實地檢測,在樓頂距離3G天線不足10米的位置,檢測到的輻射值是2.1微瓦/平方厘米,比某些家用電器產生的輻射值還小。隨後在建築物頂層進行的監測顯示,電磁輻射為0.22微瓦/平方厘米,是非常安全的。我國《電磁輻射防護規定》中關於電磁輻射公眾照射導出限值,是小於40微瓦每平方厘米。建有基站的樓宇是安全的,上海市政府就率先開放市府大樓,在樓頂上安裝基站。
說法5:用耳機降低手機輻射
打電話時戴上耳機,讓耳朵不直接接觸手機,能夠有效地減輕手機輻射。
真相:正確!手機的輻射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天線、外觀設計等因素。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專家對記者表示,手機對人體健康的傷害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手機的輻射值只要在標准規定的限值之內,應該影響不大。現在最科學和權威的方法就是對手機進行SAR測試,也就是手機對人體輻射的測試。用戶在買手機的時候,也可以依據SAR值的大小進行挑選。
使用藍牙耳機、有線耳機能夠減輕通話時的輻射;手機也要盡量放得離身體遠一些;通話時間不要太長,信號很弱的時候盡量不要打電話;當手機上的電話剛剛撥出而未接通時,其輻射強度會明顯增大,這時不要把手機放在耳邊,應該等待幾秒鍾後再通話。
【記者的疑惑】
謠言為什麼跑得這麼快?
相信看了我們的文章,很多讀者會有新的疑惑。很多有關電磁輻射的說法存在常識性的錯誤,為什麼還廣為傳播?為什麼人們還是願意相信?一些長期從事電磁研究以及科普事業的專業人士作出了回答。
果殼網謠言粉碎機編輯小耿:
從網友關注的問題來看,對電磁輻射的誤解主要包括:認為電磁輻射像核輻射等電離輻射一樣影響健康;認為手機、電腦等電器的輻射對人體有害;認為應該使用仙人掌、孕婦防輻射服等物品“防護”等。
一些傳播很廣的流言本身具有一些利於傳播的特點,比如它們的理論簡單易懂;它們宣揚一種看似可怕的威脅,利用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和對親朋好友的關心。在傳播中,闢謠就好比要和謠言賽跑,科學的聲音自身也要做到平易近人、充滿趣味,同時也要非常努力地傳播自己,這樣纔能跑過謠言。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工程師劉佳:
電磁輻射是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形態存在的物質。人類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它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太陽及其他星球也從外層空間源源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大眾對電磁輻射不甚了解,我們日常接觸的手機、通信基站的輻射都屬於非電離輻射,這些輻射只有在證實有發生熱效應時纔對健康有危害。應多宣傳介紹正確的科學知識,以避免因錯誤的認知對健康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