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有故事的公司不一定有趣。關於家電巨頭TCL集團的故事很多,多元化、海外收購、涉礦緋聞、股權激勵、高管減持等等。
但從財務角度看,這並不是一家有趣的公司。2月28日,家電巨頭TCL發布了2011年財報。2011年,TCL集團營業收入607.52億,增長17.21%;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0.13億,增長134.24%;營業利潤12.20億,相比2010年虧損1.58億,實現扭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TCL沈寂多年後一次揚眉吐氣的勝利。
不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TCL的淨利潤並不盡如人意。2011年,TCL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只有3.97億,只佔10.13億淨利潤的四成不到。年報披露,TCL的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2011年5.6億各種形式的政府補助。
自2004年TCL集團上市以來,非營利性因素支橕業績的情況一直存在。2004年至今,TCL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淨利潤(該指標主要反映公司盈利質量)平均比例為16.1%,2009年該比例最高,為45.36%。
也就是說,自2004年上市八年來,TCL的經營性盈利能力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這並不難理解。家電行業不景氣,黑電行業競爭已經白熾化,TCL也無法幸免。兩組關鍵數據可以看出,TCL上市這八年曲折的“生命線”。
第一組是毛利率。2004年,TCL上市時,銷售毛利率為18.6%,隨後一路下滑,2010年達到最低14.08%,低於家電行業43家公司21.29%的平均銷售毛利率。2011年,TCL集團毛利率為15.86%。有趣的是,自2005年以來,同在深圳的康佳集團毛利率一直高於TCL。
第二組是淨資產收益率ROE(加權)。上市八年,TCL的淨資產收益率徘徊在10%左右,2008年,TCL淨資產收益率最高時也只有13.43%。2011年,TCL淨資產收益率為9.39%,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資產收益率僅3.68%。
激烈價格戰和產能過剩長期籠罩著家電制造行業。長期陷入規模效應制勝的怪圈,靠加大資產規模投入,來彌補淨利潤率的低下。但目前國內家電行業中將規模經濟模式做到極致的,只有規模狼性十足的美的電器一家。
TCL集團扣非後的淨利潤主要來自於通訊業務、多媒體業務和IT分銷業務。TCL的扭虧最重要的原因是核心業務多媒體業務(包括LCD電視、CRT電視、AV產品等)扭虧為盈。
從2011年TCL主營結構看,其主營業務中多媒體、家電、通訊及物流服務業務四大塊,佔比分別為44.08%、10.70%、14.51%及20.23%,家電板塊在TCL的版圖中佔比已邊緣化。
在大家電行業處於充分競爭的情況下,主營難做,因此,TCL多元化發展並不奇怪。TCL在2009年組建了創投公司,據公告,該子公司投資了20個各類融資項目新材料、新能源、能源等行業。
但至今,我們無法從TCL年報中看出,TCL創投公司盈利狀況。且其所投項目較為分散,項目進展也不明確,因此難以測算具體盈利,財務估值沒有意義。
當然,只要你願意相信這個遙遠而美好的故事,請忘記上面的分析。
|
||